-
作者:齐兰(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081
摘要:垄断资本全球化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投资和技术的主导和控制。最新发展态势显示,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对全球产业价值链实行超强控制。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从时间和空间的总体层面看,其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但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产业战略在华布局的实现,其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并有强化趋势。再从汽车业和家电业两个具体行业看,它们所受影响的程度比总体层面更为强烈,前期产生的正面效应与目前显现的负面效应形成很大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引进跨国公司的过程中,严重忽视和缺乏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造
-
作者:陈剑晖(1);司马晓雯(2)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10631;(2)广东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广州510321
摘要: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散文研究一直受到轻视和责难。本文从作家作品研究、专题性研究、散文史建设和散文理论建构诸方面,对30年来的散文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追寻散文研究长期被冷落的原因。文章认为21世纪的散文研究要走向深入和阔大,必须从三方面用力:其一是建立现代意识的散文批评视野;其二是"化西方"与"中国化";其三是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变。这三方面不但是认识和解决当代散文问题的重要维度,而且对散文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
作者:方福前(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运用1995—2005年中国除西藏和台湾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乡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的计量结果发现: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高度相关,且在这11年里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相对稳定;医疗、教育和住房体制改革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流行的观点不能得到计量结果的支持。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1992—2004年中国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数据,解释了1997—199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在总收入和可支...
-
作者:吴小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国家、市场与传统文化是构成性别话语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改革开放前30年到后30年,中国社会的性别话语发生了明显转型,由国家主导的话语模型转变为市场导向的话语模型。市场化一方面改变了国家话语的叙述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市场话语和传统话语的结盟。转型后的性别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素质话语,它不再表现为一种由国家建构的、在实践中打了折扣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平等蓝图,而是表现为一种在现代性和个体自由的诉求中利用国家、市场和传统文化的各方力量平衡做出主体选择的精打细算的应对策略。
-
作者:古风(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州225002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存在着一种强调"文采美"和"视觉美"的审美批评。它是通过大量运用"以锦喻文"审美批评范式而呈现的,是一种本于中国原初审美观念、触及文学审美本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批评。本文主要对"以锦喻文"现象的历史演变、"以锦喻文"现象的学理基础、"以锦喻文"的文学审美批评意义以及"以锦喻文"审美批评范式的现代传承等问题进行论述。"以锦喻文"是一种文学批评现象,又是一种文学审美批评,还是一种文学审美批评的范式。"以锦喻文"范式最初建立在"比喻"的生成机制之上,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批评的现象和范式,代表了人...
-
作者:李金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SEEA),对构建各国的环境核算理论体系和指导各国的环境核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按照SEEA的构架,可以设计出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的范式。CSEEA的理论基础是环境学、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环境资源的存流量、资源消耗、自然灾害、环境成本、环境保护投入以及环境资产重估价等是CSEEA的重要核算内容;账户、核算表、指标体系是CSEEA的主要核算工具。
-
作者:韩震;俞吾金;郭齐勇;陈乔见;李建华
摘要: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治哲学中重要的实质性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国家繁荣兴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长远的基础性课题,对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任务,积极探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政治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于2008年5月,在岳阳共同召开“...
-
摘要:一、公共政策程序正义为何种程序正义 如果我们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国家(政府)与公民就某一公共问题通过一定的程序共同作出决策选择,并通过国家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终止的过程中,依照宪法与行政法规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与步骤作出政策选择的行动;如果说程序正义就是最好地实现正义结果的方法,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就是通过理性权衡,寻找并选择最有效地实现正义要求的公共政策的方法。
-
作者:郭齐勇(1);陈乔见(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一、公私概念的分梳关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观,有人认为儒家提倡“大公无私”,一味“以公灭私”;有人又断定孔孟儒家支持“贪赃枉法”,是“典型的腐败”;有人认为儒家泯灭了“私”;有人又认为儒家不要“公”;有人认为儒家“私德”有余而“公德”不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缺乏公德;有人则持相反看法,认为儒家文化是建设社会公德的重要资源。鉴于上述看法的分歧及有些流行观点的似是而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孔孟儒家的公私概念、公私观及其蕴涵的公共事务伦理做重新考察和细致分梳。
-
作者:俞吾金
摘要:众所周知,形成于古代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概念,暗含着对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的认可。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并讨论了“正义”问题,但他同时又把国家的统治者和臣民按照社会分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马克思为此而批评道:“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与古代观念不同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公平”、“正义”这两个概念被置于普遍人权、独立人格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