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寿福(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北京100048
摘要:关于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埃及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们一直试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由于保存下来的文物极度匮乏,加之它涉及古代埃及与西亚、黑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许多欧美学者试图证明埃及文明的"北来说";与此同时,非洲和美国黑人学者则极力强调古代埃及文明的黑非洲性质。探讨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不仅涉及对考古发掘物和古代文献的阐释,而且还受到欧洲中心论、白人优越论、黑人身份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埃及、利凡特、努比亚等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同时它又受到来自埃及以北...
-
-
作者:龙卫球(1)
作者单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191
摘要:2010年《侵权责任法》在价值定位上显现出"权利救济法"与过错责任、危险责任二元归责并立相结合的品格;在体系结构的外在方面,呈现出"分散式总则+混搭式分则"的特点,虽然与二元论内在体系并不协调,但相当程度包容了其复杂的外化要求,也较好发挥了整合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立法和司法经验的作用。在保护范围、损害赔偿规则、多数人规则、责任承担方式、过错责任制度、危险责任制度以及对第三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制度等方面,《侵权责任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但这部立法也存在一些不足,有进一步完善以及合理提升现代化水平的空间。
-
作者:班班多杰(1,2)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100081
摘要:由于汉、藏本土文化的内容结构使然,传入两地的大乘佛教在与本地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出现"由苯入佛,融苯归佛,反客为主"和"由儒入佛,融佛归儒,客随主便"的不同结果。藏传佛教强调佛教的出世关切,经历了从苯教安乐地界、苦难地界、天神境界到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再到显宗的三士道的转换过程,可概括为素朴的神秘境域与精巧的超验形上学。汉地佛教则注重佛教的现实关怀,经历了从禅宗到宋明道学再到人间佛教以至居士化佛教的演变轨迹,可称为祛魅化过程和脱脂化现象。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作者:彭凯平(1,2);喻丰(1,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心理学系;(2)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实验伦理学的一些研究发现,诸如上下、左右、高低、轻重、软硬、强弱、大小、远近、明暗、洁脏、甜苦、香臭、热冷等物理变量的改变与心理变量存在对应关系。物理变量的改变在具体情境中可使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该类研究成为了实验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探索方向,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这种借助物理变量来理解抽象道德概念的心理机制,涉及表征认知、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三种思维策略。基于计算机模型的表征认知与隐喻认知从概念层面上将物理变量与道德概念建立语义联系,而基于生物有机体模型的具身认知则通过...
-
作者:洪治纲(1)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无论是作家的主体精神建构、具体的创作实践还是读者的审美接受,新移民文学都紧密地融会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新移民文学也有其自身的"异质性":在审美内涵上,它呈现出强烈的济世情怀、载道意愿和多元文化的混杂性等特征;在审美形式上,它体现出鲜明的寓言化倾向、敏锐的空间意识、多变的文化视角等特点。新移民文学的强势崛起,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资源,拓宽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视野,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不断融入世界文学之中。
-
作者:陈嘉明(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要: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把现象定位于"纯粹意识"。它以"契合性"作为感知的标准来论证把握心理现象的可靠性。隐性的心理现象能否被我们"契合地"感知,是否具有"绝对的所予性"与"明证性",值得商榷。与基础主义类似,胡塞尔求助于一种直观的直接所予。对意识现象而言,概念因素的介入否定了感觉内容与感知对象之间的直接同一性。如此一来,胡塞尔所要确立的感知的"契合性"标准便难以成立,与之相关联的"绝对性"和"明证性"的证明亦复如是。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式的"类"的本质观为依据的,他把本质视为一种直接性,没有认识到本质的间接...
-
作者:张政文(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150080
摘要: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
-
作者:李世刚(1);尹恒(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摘要: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以县为主"体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支出外部性和偏好异质性间的权衡。造成支出外部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外溢效应和竞争效应,它们都使得县级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偏离有效率的水平。但它们引起的支出相互影响的性质却是不同的:前者是支出相互替代,后者是支出竞次。利用县级财政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相邻县的财政基础教育支出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外溢效应是产生基础教育支出外部性的支配性因素。为了纠正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偏低的状况,上级财政应该承担更多的基础教育支出责任。
-
作者:黄健(1);邓燕华(2)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成都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成都611130
摘要: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2008年英国全国儿童发展研究数据,在微观层面探讨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的关系。研究发现,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信任的形成,但具体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高等教育以其经济效应机制作为影响社会信任形成的主要途径,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却主要经由非经济效应机制,即通过加强个体对价值规范与制度安排的认同而作用于社会信任的形成。这一结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与社会信任培育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