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覃成林(1);刘迎霞(2);李超(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广州510632;(2)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开封475001
摘要:空间俱乐部趋同是指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邻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是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是空间外溢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地方化增长,进而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运用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证明,空间外溢有可能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对中国长江三角洲1990—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经验分析也表明,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确有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客观存在。在考虑空间外溢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的空间俱乐部趋同速度为1.57%。
-
作者:郁建兴(1);高翔(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27
摘要:"中国特色财政联邦主义"和"分权化威权主义"这两种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财政收益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支配性,并不意味着分权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型政府形成的充要条件。在分权背景下,横向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而以人事权为核心的纵向问责机制具有显著的局限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央政府较少具备塑造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渗透性权力。横向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和纵向问责机制的局限性,使得财政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支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逻辑,并最终导致了政府选择性履行职能的局面。
-
作者:何奇松(1)
作者单位:(1)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授上海201701
摘要:冷战时代太空资产成为美国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太空威慑成为相对独立的威慑力量,成为军队战斗力倍增器。美国大力发展太空实力使得美国高度依赖太空,而太空资产与生俱来的缺陷是对攻击具有相当的脆弱性,这种依赖性和脆弱性造就了美国太空威慑的根本性困境。随着反卫星技术的扩散,美国日益关注如何慑止对手攻击美国太空资产,试图构建太空威慑理论。在太空威慑实践上,美国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包括确立国际太空行为规范,与盟国建立太空伙伴关系,增强美国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弹性和能力,制定替代选择方案等。然而,美国的太空威慑无...
-
作者:丁志国(1);苏治(2);赵晶(3)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春130012;(2)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81;(3)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长春130117
摘要:由Sharpe给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刻画了资产收益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并采用Beta系数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但是,CAPM本身是一个单期模型,没有讨论系统性风险的跨期性质。经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存在性的理论证明,并基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证券市场数据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市场中投资者的主体选择偏好构成了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内生性原因,而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只是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的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资产系统性风险跨期时变内生性原因的经济学解释,证明了CAPM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
作者:陈开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珍稀刻本史料《辩论阜通茶船被碰案》、《俄国孔总领事来函》,收录了同治年间通商口岸天津俄国总领事与清津海关道之间为解决华俄纠纷的往来信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俄地方层面的交涉概况。地方层面的交涉在国家层面交涉的结果———条约体制下运作,是中俄关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而且条约体制中许多不平等的文本内容都必须通过地方层面的交涉才能落实。中俄双方在具体交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交涉原则差异体现了当时中俄两国在东亚区域内整体外交态势的差异。
-
作者:钱弘道(1);戈含锋(1);王朝霞(1);刘大伟(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08;(2)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沈阳110136
摘要:法治评估是基于评估法治状况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中的法治指数、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实践带动了部分国家与地区在更广泛层面展开法治的量化评估。中国的法治评估实践,经历了立法司法领域的评估考察、法治评估的全面探索两个阶段,表现出"嵌入性"、政府主导、法治理解广义化、法治评估区域化等特征。法治评估应该在"试错"中逐步实现区域评估的规范化、体系化与制度化,并作为区域法治建设的新增长点推动地方政府法治目标的实现。
-
作者:李友梅(1);肖瑛(1);黄晓春(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200444
摘要:"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公共性"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除部分的制度性因素之外,社会心理、共识缺失以及管理的技术化也是阻滞公共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增进公共权力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
-
作者:景怀斌(1)
作者单位:(1)广州,510275
摘要:终极观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观系统的核心,讨论中国人的终极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无论后儒如何发展,儒家皆没有放弃"仁"的终极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功用。
-
作者:谢桂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北京100872
摘要: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
-
作者:李凭(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帝之孙,又在《官氏志》中梳理出诸部落汉化姓氏,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从而体现出民族融合潮流,适应了中华文明升华趋势。又经过社会长期弘扬,黄帝历史形象终于发展成为受到海内外广泛认可的人文初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