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志刚(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伴随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出现、增多和整个国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口激增,中国开始面临长期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外国人犯罪问题。文章在分析北京地区近10年外国人犯罪的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着力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国家的国际化发展与外国人犯罪应对体系滞后的现实问题,如何构建与城市、国家的国际化程度相适应的外国人犯罪刑事政策,如何设置顺应国际人口流动的出入境犯罪罪名体系,如何在全球化趋势下扩张中国刑法的适用范围、强化属地管辖意识和增强国际刑事司法协作,从而尝试为应对中国境内国际化大都市的逐渐增多...
-
作者:郭静云(1)
作者单位:(1)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
摘要:驯马史滥觞于新石器晚期的亚洲草原,当时的草原住民为了取得肉乳,遂由猎马逐步发展为畜养马匹。至青铜时代,随着草原人口的不断扩展而形成新的族群,他们出于战争和迁徙的需要,开始将马匹当作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马的使用从而有了新的方向。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只有少数特殊的"游战族群"(nomads)才掌握驭使马匹的技术。青铜时代的马政与贩马贸易,一方面促使马车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流动。从人类掌握驾马技术起,原本各地相对独立的历史才逐渐转变为互相沟通的世界史。殷商文明处于亚洲驾马历史的早期阶段,此时掌握马车的族群即...
-
作者:路风(1);余永定(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把握撬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杠杆,需要认清现行方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悖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能力缺口,并与外资依赖互为因果,阻碍了产业升级,使粗放发展方式顽固地延续甚至恶化,也使中国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关头,如果不能在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深刻的发展,外资依赖与能力缺口就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因此,能力成长才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变量。
-
作者:毕向阳(1);马缨(2)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北京100096;(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038
摘要:基于汶川震后入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水平模型评估与分析灾后过渡期集中安置点和普通社区灾民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为灾民提供了两类社区情境,受灾严重的安置点灾民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劣于普通社区灾民。两类社区情境中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社会机制存在差异。相比普通社区,在安置点,资源损失给灾民带来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更为显著。这体现了灾害境况中集中安置点作为一种特殊社区情境具有更强的"社会力",在政策意义上则凸显了灾后心理救助中社区干预的重要性。
-
作者:刘家义(1)
作者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核心是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具...
-
作者:金宏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副文本是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文本。应当全面、辩证地认知副文本。一方面,它是正文本的互文本;另方面,它是整个文本的构成部分;正面看,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史料、阐释、经典化等多重价值;反观之,它则可能对正文本产生遮蔽、拆解乃至颠覆的负面效用。副文本研究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再解读乃至文学史重写具有了从细节和边缘处切入进行创新的可能。
-
作者:李建华(1,2);张永义(3)
作者单位:(1)湖南城市学院;(2)中南大学,教授长沙410083;(3)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湛江524048
摘要: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作为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之一的世界主义伦理观日益受到关注。围绕全球风险、资源分配和国际危机应对等重大现实问题,世界主义伦理观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体现出国际政治伦理的更新。作为一种规范性概念,世界主义是对个体与他者关系的认知与定位,
-
作者:渠敬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北京100006
摘要:作为新双轨制的增量部分,项目制旨在通过国家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等项目手段,突破以单位制为代表的原有科层体制的束缚,遏制市场体制所造成的分化效应,加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投入。以项目制为核心确立的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级治理机制,并对基层社会产生了诸多意外后果。项目制所引起的基层集体债务、部门利益化以及体制的系统风险,对于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思想课题。现代化的发展往往意指进入"现代文明"。而对这一文明的抽象理解却掩盖了其本质规定和历史性。中国的发展是在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前提的基地上开展出来的,仅只部分地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而其快速发展正日益凸显后者固有的历史界限。中国发展的现实前景意味着整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体系等的变革与重铸,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求哲学的新形态。这一哲学新形态的思想资源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自主的创造性融合,将积极地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
作者:张勇安(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上海200444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吸毒问题,美国政府积极游说盟国土耳其放弃罂粟种植,从而揭开了两国长达10余年的外交纷争。美国的冷战战略是影响和制约两国关系的关键常量,而美国对土耳其展开的毒品外交常常与这一战略纠结在一起,对两国的同盟关系构成了一次重大考验。由于土耳其在禁毒问题上采取的"不合作"态度,美国政府的毒品外交呈现出了阶段性变化,即从单边施压到构建多边体系,继而以经济补偿的方式换取土耳其制定鸦片禁令。然而,通过外交施压换取的这一禁毒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性",合作关系因此变得异常脆弱并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