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潇(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
-
作者:凌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西方法治理论的职业主义存在局限,中国法治理论要深入理解法民关系的理想类型和一般原理。法民关系是法律人与普通人围绕法律解释权分配形成的主体间关系。法民关系的两个"理想类型",是以法官和律师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主导的"消极法民关系"以及以当事人和法官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普通民众主导的"积极法民关系"。二者既在具体案件中围绕法律解释权的分配形成了不同的"微观司法环境",又在总体上基于司法公信和法治信仰构成了不同的"宏观法治状况"。应从植根国情的法民关系出发,探索中国法治的发展道路。
-
作者:戴建兵(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家庄050016
摘要:从货币本位理论考察,中国近代货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银行学学理上的本位涵义,其构成实质是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白银是由外部供给的,而国际白银市场被西方操纵,外商银行控制中国国内白银以及相应的银两制度。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深受外国势力影响,是中国近代特定政治、经济的产物,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
-
作者:李宇明
摘要: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是学科本身提出的问题。如汉语语音学中r的音值、轻声的性质等问题;汉语语法学中主语的界定、双宾句的范围等问题;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汉藏语系的谱系分类及同源词问题;历史方言学中北京话的形成等问题。乙类是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如当今世界性的语言濒危问题;多民族国家的语言关系问题;
-
作者:周建设;李宇明;唐贤清
摘要:自《马氏文通》(1898)始,中国语言学走过了百年历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相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深思,如语言研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研究范式的继承与转换以及面向语言处理产生的研究取向问题等,可以说,当今中国语言学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向亟待明晰。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邀请三位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讨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建设认为,目前语言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生成(表达)的目标”,其核心是语法语义网络建设,需要词项一语句语义网络系统和语句一语篇语义网络系统的支撑,而世界情景则可视为情景...
-
作者:唐贤清
摘要:汉语史研究历来强调扎实的材料和细致的描写,这个传统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这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汉语史研究不限于此,还应该以揭示语言规律为己任。这就是说,汉语史研究还要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成因,探寻语言的一般规律。这需要理论的指导与创新。目前,在理论指导这一问题上,比较明显的偏差有三类:第一,研究成果多为材料堆积,缺乏理论的概括与升华。
-
作者:陈卫东(1);程雷(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量刑规范化是中国刑事审判量刑程序改革的重要问题。根据量刑程序改革试点所获得的材料,运用严格科学的经典实验法,通过综合比对与配对比对测试隔离式量刑程序的实施效果,发现隔离式量刑程序具有可行性。它不仅有助于显著提高量刑过程的透明度,更利于增加法官获取、采纳量刑信息的数量与比率。虽然程序参与主体对隔离式量刑程序的满意程度没有达到预想高度,但一审量刑程序结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更优。同时,隔离式量刑程序有助于合议庭功能的实质化,可被视为未来深化庭审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调查结果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律师作用的发挥不够理...
-
作者:张翔(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除了必须附带补偿的征收,法律制度中还存在诸多对于财产权"不予补偿的单纯限制"。此种限制往往被视为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是私人财产为了社会公共福祉所应承受的正常负担。财产权伴随社会义务的理念,是对"所有权绝对"理念的反思,其社会经济背景是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从主要依赖私有财产到主要依赖社会关联的转变,与社会主义或者"社会国家"观有着密切联系。财产权负有社会义务的观念对财产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保护财产"私使用性"的前提下,消解其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是现代宪法必须面对的课题。
-
作者:孙周兴(1)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200092
摘要:语言差异(特别是区别于欧洲语言的汉语的非形式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限制是西哲汉译困难的根本原因;"存在"(Sein)与"超越"(Transzendenz)标识着欧洲—西方形而上学的两门核心科学即"存在学/本体论"和"神学"的核心课题,这两门科学建立在以形式语法为特征的欧洲语言体系基础上,反过来也促进了欧洲语言形式语法的形成和发展;而汉语尽管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形式语法的影响和改造,但依然具备对外来词语和语法的坚强抵制力,从而维持着自身的非形式化的语言特质。这正是汉语世界未能深入确当地理解"存在学/本体论"和"神学"这两门西方根本学问、至今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