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缪钺(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教授的新著《迦陵论诗丛稿》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本文是为该书写的序言,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作了较全面的评介。文章认为,《论诗丛稿》诸文,具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纵观古今、融贯中西的特点,多独到见解。文章还介绍了叶嘉莹的论诗要旨和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
-
作者:马启成(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研究室
摘要:伊斯兰教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宗教,历史上曾对这些民族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产生是中国和阿拉伯人民友谊的结晶。文章着重阐述了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往来,大批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侨居我国东南沿海,建立"政教合一"的蕃坊和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并逐渐"华化",从而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这一情况为十三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广泛传布和发展奠...
-
作者:马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人民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战略,关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搞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比以往有突破,在实践上有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
作者:成有信(1);李克敬(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与社会作用,阐明了制订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科学依据。作者回顾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四次调整,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党的正确路线、正确政策同"左"倾路线、"左"倾政策作斗争的情况;批驳了把知识分子的阶级成分与阶级属性对立起来,从而把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看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种种错误认识;论证了知识分子在我国当前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大作用。作者还在对知识分子贯彻...
-
作者:刘溶沧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财经研究室研究人员刘溶沧就科技进步条件下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提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不同发展水平上,劳动力再生产的特点、状况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对此,我们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我国劳动力的智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
作者:金苏(1)
作者单位:(1)江苏省苏州第二毛纺厂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一九八二年第六期上刊登刘世德同志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辨析》一文,是一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我很爱读,希望贵刊今后多多刊登这样的好文章。另外,刘世德同志在文中说:"例如,有人说。
-
作者:吕大吉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大吉著文,论述了宗教在社会历史上和阶级斗争中的作用问题。吕文先从方法上批判了那种把世界观的正确或错误与政治上的进步或反动等同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接着,文章又提醒人们注意可能走向另一极端的两种偏向;其一是"宗教工具论"。作者指出。
-
作者:张国平(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干部学校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周晓寒同志的《从宏观角度论证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果的关系》一文,对经济效果的两个方面分别作了分析、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文章中有个观点值得商榷。文章认为。
-
作者:沈敏特(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自身而不在于外部条件,是由于他们自身对爱情热力的降低消散而不是由于经济的压力,是由于他们赖以建立爱情的思想基础即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文章详细分析了这种爱情悲剧的特点和必然性,强调指出它根本不同于过去那种"棒打鸳鸯两分飞"式的爱情悲剧,是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文章分析了鲁迅当时的思想发展趋向和创作意图,高度评价《伤逝》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对这篇作品研究中的一些代表性看...
-
作者:杨健民(1)
作者单位:(1)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编辑部
摘要:本文认为茅盾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所作的六篇作家论,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系统地成功地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做了比较全面准确的评论。本文对这些作家论从历史的批评和美学的批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茅盾的批评方法有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