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雅林(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时间预算的理论和方法,在对黑龙江省9城镇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时间结构和生活方式特征作了分析研究。文章认为,我国北部边疆城镇居民在时间利用上具有轴心时间疲软与无意义损耗时间并存。整体时间结构松弛和局部时间紧张、精神文化发展时间利用水平低及活动空间狭小的特点。进行全民族现代化时间观念的启蒙,消除多年积存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建立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社会动力机制,进而形成以高效的工作时间为轴心,闲暇时间得到文明利用,时间结构合理、功能分明的时间战略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
作者:蒋述卓(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学报》
摘要:本文探讨了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关系,认为佛教的境界说以其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发生了影响,参与了意境理论的建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仗境而生的因缘和合理论、非有非无的虚空境界理论以及'极象外之谈'的理论对于艺术意境生成论、意境特征论和理想意境论的影响。从意境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看。儒道开其先,佛学助其成,而主要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则由佛教境界说引申、转化而来。
-
作者:包伟民(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两宋时期(960—1279年)粮食商品化程度的问题,提出了与以往中外有关论著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宋代粮食贸易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达到使自然经济近于匿迹的水平,与国外学者所说的"近世"的水平也有不小的距离。这主要反映在宋代的粮食生产远未出现以地区分工为特征的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粮食贸易很少有常年跨地区的长途贩运;米盐交易仍是典型的小商品之间的交换,没有形成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总之,宋代经济虽然比前代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与近代经济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作者:林欣(1);李琼英(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国际上一些典型案例为材料,讨论了国家对外商业活动中国家主权绝对豁免原则和限制豁免原则的发展问题。文章提出,在限制豁免原则正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情况下,按照什么标准确定外国订立的契约或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商业契约或商业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采用包括目的和性质在内的双重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作者认为,从遵循平等和公平原则的要求和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的目的出发,我国也应接受限制豁免原则。文章进一步就国家参与对外商业活动之不同主体所应承担的各自独立的民事责任作了阐述,并且建议,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正在讨论的《关...
-
作者:王德敏(1)
作者单位:(1)山东工程学院马列教研室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管子》书中"经言"各篇的史料,探讨了管仲对自然之天、事物的规律性和"道"的各种特点的认识,论述了这些思想对老子道论的影响;然后又从老子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道生天地万物的世界本原论、万物相连的统一整体观、无限循环的矛盾运动观、无为自化的社会管理论——追溯了老子哲学与管仲思想的渊源关系。作者在文章最后就《管子》"经言"各篇的写作年代和齐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作为本篇论旨史料依据的说明。
-
作者:韩震(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维柯的历史哲学是作为衡卡尔认识论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笛卡尔从先验的理性出发,认为变化不定的历史不过是事实的杂乱堆积;维柯则提出了"真理就是创造"的命题,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人类世界的事物。作者指出,维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新转向,为近代历史哲学和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通过对维柯关于历史创造、历史基础、历史结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历史动力以及历史认识与理解等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作者充分肯定了维柯历史哲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对这种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
-
作者:彭泗清(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评述了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一书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中国人,将立足于大量调查材料的量化分析与根据中国文化传统所作的理论阐释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深刻地剖析了中国民族性格结构的双重性特点,提出了人格反差等一系列勾勒与分析民族性格结构特点的工具概念。作者在回顾民族性研究的历史的同时,阐述了民族性格的存在根据及其与时代性、阶级性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最后,作者指出了人际关系问题在中国人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中...
-
作者:何祚麻(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发表作者所撰《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6期和1991年第1期上陆续刊登了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等三篇争鸣文章,与之商榷。本文是作者就商榷中的几个主要的原则性问题所作出的答复。
-
作者:江怡(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本文把对语言问题的关注看成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认为当代具有不同风格的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在哲学史上各有其发生学根源,但它们都从康德哲学那里得到自己的哲学观念,并且都在语言问题中找到自己的理论出发点。文章突出点明了康德哲学对欧陆哲学思潮中的卡西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英美哲学思潮中的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人思想的不同影响;并着重讨论了两大思潮在"语言的意义和意向性"、"语言的理解和解释"、"语言的界限"这三个问题上所达到的一种"视野的融合"。文章指出,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对语言问题的共同关注,...
-
作者:罗卫东(1);夏海舟(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经济系
摘要:上海三联书店最近推出的《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对社会主义通货膨胀问题的三个主要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在《导论》第一篇对通货膨胀概述中,作者对通货膨胀的含义、表现形态及衡量指标作了描述和概括。作者给通货膨胀下了如下的定义;"通货膨胀是在既定商品(包括各种劳务和资产)数量及其价格水平条件下的货币过量发行;或者是在既定商品(包括各种资产和劳务)数量及增长速度的条件下,由各种实际经济因素(例如需求、成本、经济结构等)的变化所引起的货币过量发行。"(《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