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维刚(1)
作者单位:(1)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劳动交换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职工与企业之间劳动交换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对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作者认为,职工与国有企业劳动交换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向政府过度倾斜,企业和职工都未享有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在利益格局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这种状况成为影响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据此,作者提出,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低落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在职工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劳动交换关系。
-
作者:何祚榕(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阎庆华同志所著《逻辑规律的本质》,虽只是一本6万字的小册子,却在逻辑学和哲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若干与众不同、值得重视的新见解。该书对类概念和个体性概念做了深层次的划分,并以此为理论前提,展开对逻辑规律本质的考察。作者首先从类概念和个体性概念分别是怎样形成的考察中来把握二者的本质区别。他指出"作为类概念(抽象概念)内涵的特征、特点,是通过人的思维对客观对象进行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因此,"特征、特点是客观的",而形成特征、特点的相互比较关系"则"是人的思维建立起来的",故而"尽管类概念的内涵有客观性.但却是抽象的,...
-
作者:俞可平
摘要:总编室同志: 拙文《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得以发表在贵刊今年第4期,本人不胜感谢。稍有遗憾的是,本期英文目录中将拙文标题中的一个关键词"市民社会"译为"Urban Socicty"了,正确英译应是"Civil Society"。该英译在拙文中曾几次出现,
-
作者:李炳炎(1)
作者单位:(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
摘要:本文概要评述了我国已故经济学家卓炯的经济学思想。首先评介了卓炯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认为他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成功地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法和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辩证法。其次简要概括了卓炯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点,即(1)社会分工论;(2)扩大商品经济论;(3)计划商品经济论;(4)价值规律体系论;(5)商品经济的共性与特性论;(6)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与特殊的基本规律性论。最后,文章着重评价了卓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和理论经济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
作者:卞敏(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开始钻研和摘录那些似乎与《资本论》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古代社会史和东方社会史的著作,留下了篇幅浩繁的读书笔记。本世纪70年代,这些笔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晚年为什么要摘录这些笔记?这些笔记和马克思以往的理论有什么内在联系?'笔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由于马克思本人和最熟悉马克思的恩格斯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提示很少,因此,如何全面正确地领会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把握马克思晚年的真实思想,便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江丹林的新著《马克思...
-
作者:徐洪兴(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孟子其书也由'子'升'经',悬为科举功令,进而超越'五经'而入'四书'之列。作者分析了出现这一运动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一股逆向思潮。
-
作者:魏良弢(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1.拙文《西域史上的一个幻影——'伊斯兰神圣国家'或'和卓时代'考实》(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主要是对陈国光先生近年来的两篇文章而发,研究西域史的人都清楚。在国内他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公开使用国外学者提出的'和卓时代',并使之概念更加明确,加上了'统治'二字。他说:'在新疆继叶尔羌王朝之终绪,曾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统治时代。'(《中亚纳合什班底教团与我国新疆和卓、西北门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两年后他又为这一术语再加界说:'在和卓统治时期(1682—1759)伊斯兰教刑、民诸法与苏非派神...
-
作者:萧汉明(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总是深居于这个民族文化整体系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思维方式以强大的渗透力与辐射功能影响着文化整体系统的各个层面,决定着该民族文化整体系统的结构面貌与运动趋向: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该民族社会形态巨大变革的冲击或遭遇到外来文化的碰撞时,其思维方式无疑会受到程度不等的震动,引起或轻或重、或缓或速的形态变更。因此,任何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遗传与变异的双重性。刘长林的《中国系统思维》(以下简称《思维》)是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部力作。该书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思维...
-
作者:周裕锴(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中文系
摘要:文学史既是由作家、作品排列组合而成的历史事实,又是具有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的逻辑进程。如何将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注重于描述事实中的理论把握,已成为目前文学史研究者普遍努力的方向。许总的《宋诗史》就是这种努力的成功之作。《宋诗史》这部著作的分量,倒不在于它是国内第一部宋诗通史,而在于其史论结合的内容。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表示。'我努力在文化背景的铺展、诗人心态的显微、诗史整体的结构的联结与叠合中立体地展开宋代诗史的逻辑与进程。'(第862页)应该说,本书无论是宏观的总体特征规律的概括,还是微观的个体作家作品的评析,...
-
作者:汪裕雄(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将意象纳入中国文化'言象互动'的符号系统,对其结构、功能作了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意象功能借助老学和易学实现的哲学超越,使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明确定位;意象对语言功能的限定,使其带有诗性特色,成为中国语言逻辑传统弱化、宗教传统泛化、审美与艺术得以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指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当务之急是呼唤逻辑思辨理性和科学实证精神,远期目标是在更高层次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而在近远期任务的结合上,审美与艺术教育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