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思彦(1)
作者单位:(1)历史研究杂志社
摘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经过史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由于资料的缺乏等原因,中国是否有自发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历史命运如何,至今仍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课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一个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提出的假设,要证实或修改、否认这个假设,都必须研究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苏州大学历史系王翔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帐房'发展史论》,正是从具体的历史过程研究入手,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这个问题。该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本世纪30年代。
-
作者:李银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村落文化的理论。文章认为,1949年以后,随着宗族势力的消退,村落成为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而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村落文化则是中国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村落文化对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及人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概括和解释力。
-
作者:张天路;张梅
作者单位:(1)北京经济学院;(2)北京友谊宾馆人事部
摘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西藏人口的普查数据是西藏人口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成果。据此可以得到我国藏族人口准确的系统数字。本文就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藏族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和藏族地区汉族人口的减少、婚姻家庭、生育率与子女存活比率、死亡率、性别年龄构成、文化程度与文盲率、人口生活质量指数等7个方面对当代中国藏族人口的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藏族与傣族、维吾尔族的相关情况作了对比研究。作者认为,由于藏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藏族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有了进步,但也有不少问题。今后,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
-
作者:朱晓进(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分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讨论'土地'的文化内涵,侧重分析随时代变化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乡土作为精神家园对于作家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乡土中的自然和生命意识;第四部分揭示了乡风民俗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只有跳出作家群体或单个作家研究的圈子,才能真正把握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内容。
-
作者:胡显中(1)
作者单位:(1)《经济纵横》杂志社
摘要:由赵靖教授任主编、石世奇教授任副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仅就该书的一些特点和不足之处作一简单评介。 1.结构安排上的特点:在此之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中纵论古今的著作已经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以胡寄窗先生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叶世昌教授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为代表,着力描绘历史上不同思想家本人的经济思想。对这一模式的得失,已有同志作过评论。第二种模式是以叶世昌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好几种关于古代管理思想方面的著作、以及《中国货币理论史》、《中...
-
作者:黄达(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宏观调控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的总量界限,而货币供给的增减以及有多大部分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则是宏观决策必须抓住的根本环节。只要掌握这个要领,就能作出正确,清醒的判断和决策,而不会被扑朔迷离的现象把我们的思路导入歧途。依据这种认识,作者对市场供求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范围、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的银行信贷与财政、现金发行限额、如何看待财政赤字以及同货币供给直接相关的储蓄、债券、股票、集资等问题,一一作了切实而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学院语文系
摘要:本文从宋诗谐谑心态的生成背景、宋诗谐趣的形态分析、诚斋风趣的艺术解读三个方面,对宋诗中富有谐趣的作品进行了论述,指出:宋诗谐趣继承了魏晋名士任诞之风的传统,反映了宋人亦真亦俗的人生态度以及优人诙谐同诗坛风习结缘的事实;宋诗谐趣所在,既能因谐造情,构想出某种乖讹的人事物态,又能通过'呻吟调笑',创造出悲怆的谐谑自嘲的意境;而体现宋诗谐趣顶峰状态的诚斋风趣,则代表了宋诗走向谐谑化的整体趋势,它使宋诗化理为谐,又使谐谑充满了哲思感悟,从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以及谐谑艺术的丰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
作者:陆剑杰
摘要:本文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论纲。它将经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来丰富哲学选择论、中介论、过渡论、现实论、主体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限于篇幅,本刊发表时略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和哲学选择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和哲学过渡论'两个部分。
-
作者:席大民(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自80年代以来,李清崑与王秀芳合作,对普列汉诺夫思想中贡献最大、影响最为久远然而却长期未能得到公正评介的三个方面——唯物史观、美学、哲学史——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先后出版了《普列汉诺夫与唯物史观》(与王秀芳合著,1984年出版)、《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王秀芳著,1987年出版)二书,现在《唯物史观与哲学史》的出版,使这三部曲终于全部面世了。通读全书,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全面系统地整理、挖掘和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史研究成果。以往我国学者对普列汉诺夫学说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唯物史观和美学思想...
-
作者:王联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是孙子军事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植根于西周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一定的社会思潮和一定的战争实践的产物,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仁本主义,其基本内容包括:(一)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二)以'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论;(三)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四)'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五)'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方略;(六)'众陷于害'的战场道德环境效应说。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以此为序展开了论证,并从现代军事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