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新的视角描述分析了1944年至1946年,即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转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指出,国共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是决定这一阶段中国政治斗争特色的一个基本点。文章认为,此间进行的关于联合政府的谈判、中苏谈判、重庆谈判,其核心是联合政府问题,这是国共两党选择不同背景,采取政治方式,展开的一场反复较量,但单纯的政治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党与武力的高度统一,决定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之争只能用武力解决。
-
作者:冯天瑜(1)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将经书一类"元典"神圣化,推尊为万世不易的绝对真理,这是古代、中世纪以来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其典型形态是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中国古代的经学。在西方,主要是把元典神化;在中国,主要是把元典圣化。东西方文化在中世纪末期与近代的历史性进步,是突破经院哲学和经学的束缚,将元典还原为历史文献的理性努力,此即"以经为史"说。经书固然可以纳入广义史书的范围,但经书又独具自身属性和特定功能,与狭义史书有区别;经书除具有时代性外,还具有不朽性。
-
作者:薛进军(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从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三大发展趋势,即: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日益融合、新古典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增长模式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些趋势既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表明经济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而它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策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论述了宏观舞蹈研究中借鉴语言学的方法问题。作者从舞蹈与语言研究的共同特征,论证了借鉴语言学方法的必要与可能。并由此阐释了宏观舞蹈学借鉴语言学方法以进行外部形态分析的主要方法。作者还对语言学界把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起来的议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变文作为独立文体当出现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典籍(尤其是佛教典籍)的歌场化或半歌场化,是变文脱离以往讲经文附庸佛事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一个标志。随着歌场化的深入,变文进入历史传说领域,并启示了话本的产生,这就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另一系统的文体逻辑和历史逻辑。变文日甚一日地介入中国社会文化和民间欣赏趣味,旁涉儒道,挦撦子史,借助佛教的艺术想象和思维方式,对诗、曲、骈、散等文学要素,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统合,给中国叙事文学输入了充沛的元气。在这种文化和文学的统合过程中,始终体现着佛影与俗趣的交织与冲突,并且携带着...
-
作者:王梦奎(1);林兆木(2);郭树清(2);韩文秀(2)
作者单位:(1)国务院研究室;(2)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认为,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宏观调控领域的改革步伐相对较慢,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与国民经济的现实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重新塑造微观经营机制的同时,必须重新塑造宏观调控机制。新型的宏观调控方式,应该以间接调控为主,以经济手段为主,同时根据需要配之以一定的直接调控形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二是把政府的所有者职能与其宏观管理者职能有效分离开来。据此,作者还提出了90年代完善宏观调控的原则构想。
-
作者:朱贻庭(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人,即所谓"理想人格"的问题,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中心议题。考察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离不开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研究。但长期以来,却未见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面世。有鉴于此,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朱义禄副教授积数载之功,
-
作者:章尚锦(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书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一本国际私法著作,它吸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际私法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许多颇具创见的观点。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强调主权原则,着力于发展中国的国际私法学。作者认为,主权原则是国际私法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一个国家国际私法制定和实施的一个先决条件。
-
作者:宋元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赋税与徭役问题,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赋役制度史是其中一个较难涉足的领域,这不仅是由于赋役史是历史学与财政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涉及专业面广;还在于明代赋役典制纷繁驳杂,史册记载不一,这就给研究工作平添了不少障碍。尽管如此,迄今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致力于此,对明代的赋税与徭役问题进行专项的、部分的探索。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公开出版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双月刊。它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着意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所取得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热情支持自由平等、互相尊重的讨论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