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学森
摘要:夏军教授; 我读了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的《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之后,很受教益。因我在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思维科学的问题,感到人的思维也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今将所见陈述如下,向您请教。一、我完全赞同您说的:要区别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后者乃愤世妒俗之议,不足取,但应在社会学中加以研究,搞清其来由。二、非理性可分为两大方面,因人的行为有先由大脑发出指令或不通过大脑之别这后一方面是非理性的,如1.日常有许多由植物神经控制的动作,像人开步走后,就走下去,腿脚动作是"自发"的。2.人也会因一时感情冲动而做出行...
-
摘要:~~
-
作者:朱文通(1)
作者单位:(1)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摘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数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作者:房良钧(1)
作者单位:(1)天津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有关内容表明,《矛盾论》的发表并没有终止毛泽东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的继续研究,他在1939年读艾思奇编的《哲学选辑》时,对这一问题又作了创造性的探索:(1)对列宁提出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命题作了新的阐发,指出这个命题是从历史发展长河的角度、依永久性意义上说的;(2)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命题:"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3)对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各自内部的相对绝对关系作了剖析。文章认为,这些探索不仅是对《矛盾论》的重要补充和新的突破,而且也是对列宁、恩...
-
作者:王士伟(1)
作者单位:(1)西北政法学院行政法系
摘要:我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创立于汉代,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发展,至明清而趋于完备。作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内权力矛盾的产物,这个制度虽然每每流于形式,但它对整饬封建吏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者认为,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借鉴历史的经验,建立和实行我国国家公务人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论述了国家公务人员任职回避制度的性质、宗旨和功能,并且对任职回避的目标、范围以及这个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提出了初步设想。
-
作者:劳苑(1)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切实地、辩证地、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地域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和作用,并提出了正确认识与处理这一问题的政策思路。
-
作者:王卫国(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学院
摘要:如果说在80年代初,中国民法学还在"要不要制定民法"的争论中艰难开拓,那么,到了90年代初,中国的民法学者们已经开始为"制定什么样的民法"而上下求索。徐国栋的《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是一部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部门法问题的著作,对它的评介,除了取部门法的角度,还可以选择其他学科如法哲学、法历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比较法学等的角度。在这里,我拟侧重于法哲学方面。这不仅是因为法哲学同民法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且是因为对法学问题的思辨能力是衡量一门法学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
作者:张怀宇(1)
作者单位:(1)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摘要:由王政祥主编的《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一书,是目前我所看到的研究这一课题的一部理论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专著,值得一读。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路,从理论上回答了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据实论理,信而有征。本书与一般专题研究不同,其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在调查研究、占有大量翔实材料的基础上,对现阶段中国私营经济进行历史的和理论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探讨。材料丰富而新鲜,论述切实而深刻,结构条理分明而纲举目张。如书中队我国国情特点出发,首先论述了80年代以来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的...
-
作者:肖越(1)
作者单位:(1)北京出版社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1、2、3卷(以下简称"三卷"),从历史、思想、逻辑的各种联系中,动态地再现了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形成、发展、运用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该书从筹划到完成历时八年,在反复研究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集老中青三代24位马哲史专家的辛勤劳动,无论在总体结构、章节设置、涵盖范围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思想挖掘、意义评价方面,都有所开拓和发展。可以说,"三卷"代表了目前我国马哲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作为我国"六五"、"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它的出版在我国哲学界无疑是一个重要事件。要全面地...
-
作者:丁放(1)
作者单位:(1)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桐城派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清代中后期,它曾居于"正统"地位,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则被目为"谬种"。毁誉如此悬殊,其间的是非得失,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仅就建国以后而论,关于桐城派的研究文章即不下百余篇,并曾举办过全国性的桐城派讨论会,出版过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和桐城派文选,还曾有过数种介绍桐城派的读物问世。但总的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