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昭庆(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摘要: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
-
作者:郦全民(1)
作者单位:(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
作者:郭于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 ,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
-
作者:张国刚(1);吴莉苇(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天津300071
摘要: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
-
作者:甘绍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围绕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这一主题 ,首先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克隆人实验所面临的无可逾越的伦理难关 ;然后依照人们之所以要求克隆人的四项理据来具体分析克隆行为是如何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的 ,如他的惟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 ,其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将受到限制 ,其作为道德主体所应拥有的自主性、自决权及与他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将遭到无情的否定 ,从而得出禁止克隆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项新的道德命令的结论 ;最后从克隆人问题的论争中 ,引发出对现代化运动的核心价值诉求、公民社会的根本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学在这个史无前例的...
-
作者:傅谨(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29
摘要:与以往相比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从现代性与启蒙 ,尤其从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等角度 ,探讨中国戏剧的发展动因 ,强调戏剧本体的重要性。作者强调 ,戏剧研究更应注意艺术本身出现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它包括艺术更趋自律 ,平民的艺术趣味得到更多肯定等。中国戏剧这些变化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对现代性的探求 ,二是源于传统的本土化倾向。
-
作者:徐瑄(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当前 ,知识产权法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原因在于人们对WTO框架下知识产权法的误解 :将保护一切“知识活动”的权利诠释为保护“知识”的权利。本文认为 ,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具有双重结构 ,其本质内容是智慧信息 ,其外在形式是知识形态。从衡平原则出发 ,知识产权法仅仅提供了确认秘密和鼓励公开两种衡平机制。其中 ,鼓励公开的机制是近代国家“创制”的、需经对价才能衡平并实现多赢的衡平机制。文章强调 ,违反对价与衡平条件的知识产权扩张会侵害社会公众的基本人权。对价与衡平、实现多赢的至善目标是现代国家的法定职责。在信息技术环境...
-
作者:张汝伦(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
-
作者:敖光旭(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广州510275
摘要:商团事件发生后 ,莫斯科通过在国际上发动“不许干涉中国”运动 ,鲍罗廷及中共通过具体实施“楔子”战术并在广东“引入”阶级斗争 ,成功地促使孙中山及国民党“向左转” ,最终镇压了广东商团 ,从而使商团事件成为中国大变局之枢纽。莫斯科力图转变世界革命战略并在远东引发革命新风暴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革命激进思潮 ,对事件本身及其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作者:林毅夫(1);刘培林(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0
摘要:本文引入“同一时刻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各不相同”的假定 ,改进了现有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并用该方法将 1 978— 2 0 0 0年中国 2 9个省区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三个因素的贡献。之后 ,在Barro回归的基础上 ,通过控制发展战略的特征 ,检验了林毅夫归纳的发展战略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影响的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