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世瑜(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接起来 ,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从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 ,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注史料 ,因为史料是史家了解过去的惟一桥梁 ,只不过他们在如何了解真实的过去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不仅仅表明学术史的断裂 ,同时也显示了一条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链。
-
作者:强世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对围绕齐玉苓案形成的宪法司法化讨论进行分析 ,展现了法律人就“宪法司法化”问题所形成的两个话语悖论 :其一 ,宪法司法化究竟是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司法判断过程 ,还是对成文法进行违宪审查的过程 ;其二 ,“认真对待宪法”究竟是对待抽象的宪法理念还是具体的宪法文本。由于多数论者采用了法律政策学的话语策略 ,宪法司法化的讨论中真正的宪法缺场了。这些悖论暴露出法学家在推进宪政时所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 ,变法心态和文人政治与宪政本身要求的宪政神圣权威之间存在着冲突 ,另一方面 ,宪法的司法化与宪法的政治化存在着紧张。为...
-
作者:胡鞍钢(1);熊义志(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了知识发展战略的内涵 ,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发展战略”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接着 ,文章提出了“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 ,据此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指出中国长远未来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 ,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 ,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
-
作者:刘小玄(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本文把对中国国有企业行为的研究放在不同市场框架下进行 ,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 ,国有企业的目标行为是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主要形式。在一般竞争性市场上 ,则是以费用支出最大化为主要形式。这两种行为的实质都是以追求经营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之所以在不同市场中表现为不同形式 ,原因在于企业销售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扩张政绩的便车 ,借助政府的市场控制力量 ,把产量扩张至超过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均衡点。而企业费用最大化行为是搭政府维护就业稳定目标的便车 ,依附于这种最低政绩目标 ,能够在低于以利润为目标的退出均衡点下持续生...
-
作者:王磊(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781
-
作者:王晖(1)
作者单位:(1)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海南571158
摘要:本文从叙述学和文体学视角对 2 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作了考察和探讨 ,旨在揭示这一文体的结构的运行规律。作者认为 ,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述者类型和非叙事性话语等层面来看 ,2 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表现出与别的文体样式既同又异的特征 :一是从传统的“一元化”格局向“多元化”格局转换 ;二是叙事性和非叙事性呈阶段性更替 ;三是非叙事话语形成了正反合题的话语格局。 2
-
作者:蔡拓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
-
作者:孙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作者:肖峰(1)
作者单位:(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北京100089
摘要: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是当代本体论研究面临的一个最具前沿性和极具挑战性的新问题。本文沿着“存在—实在—实在感—实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的链条 ,对虚拟实在的本体论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如何恰当评价虚拟实在对本体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了用虚拟实在消解现实实在的客观性的不当之处 ,从而表达了面对虚拟实在的语境如何维护实在论的信念。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 ,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