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仰海峰(1)
作者单位:(1)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摘要: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 ,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不能作为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基础 ,否定生产理论在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种以哈贝马斯与吉登斯为代表 ,认为生产理论只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层面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变迁 ,更需要强调制度或普遍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支配作用 ;第三种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 ,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域中 ,生产理论仍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逻辑前提。批判分析这些理论观点 ,在生产理论基础上丰富和...
-
作者:张小军(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福建阳村的田野研究 ,运用象征地权的概念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产权结构和社会结构。象征地权是一种象征资本的产权形式 ,具有象征资本的再生产性。象征地权的分析 ,令我们思考中国历史上不公平的地权结构及其社会观念。象征地权的过度膨胀会压缩契约地权以及相关法律、合同的效果 ,形成权力占有者利用制度和政策的掌控权 ,通过造制度、玩政策来公开寻租 ,瓦解社会公平 。
-
作者:凌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对CSSCI数据库内中国主流法学引证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 ,从 1998年到 2 0 0 1年 ,中国主流法学界的引证呈现出“权威引证”严重、“自我引证”增加、一些学科的引证主要集中于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一代学人、北京学者的引证不成比例地奇高等特点 ,并且可能大量存在“该引的不引”和“引的不该引”的情况。这些特点和情况既为引证评价机制应用于中国法学的学术研究评价和学术行政管理设置了障碍 ,也给出了完善引证评价机制所需努力的方向。
-
作者:刘平(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
作者:王天思(1)
作者单位:(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 ,任何描述都必须以相应的规定为前提。作为主体为描述对象所做的规范性设定 ,任何规定都在客观根据和主观需要的张力中形成。这意味着描述具有明显的人类学特征 ,任何描述都具有规范的性质。描述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是相对于作为其前提的规定而言的。当描述涉及作为自身前提的规定时 ,会因达到该描述的边界而失去意义。但在更高层次的新的规定的基础上做出超越原有规定的描述 ,则构成人类描述发展的基本方式。规定可以是明确的 ,也可以是隐含的 ,描述与作为自身前提的隐含规定相冲突是悖论产生的根源。...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摘要:置于 2 0世纪哲学基础的背景 ,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批判 ,在消除哲学的理论态度、摆脱其知识论 (或范畴论 )路向方面 ,取得了颇具卓识的进展。这一批判立足于“否定的辩证法” ,力图以“非同一性”揭破“同一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虚妄性。但是 ,阿多诺的这一批判在积极地贡献于当代哲学与文化的同时 ,其存在论视域仍然是有相当局限的 :由于阿多诺把辩证法的本源意义揭示为“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 ,并且宣称它“不是立场” ,从而匆匆越过了它的存在论根基问题。正因为阿多诺缺少惟有存在论根基处方能提示...
-
作者:边燕杰(1)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摘要:社会资本是涵义宽泛、内容不确定的学术概念。本文通过对中国 1999年五城市调查资料的分析 ,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 ,建构了关于社会资本构成、来源及作用的理论框架。借助“春节拜年网”的测量 ,作者发现 :( 1)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 2 )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专业人员及其他白领阶层拥有优势的社会网络和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 ,小雇主和工人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 3)社会资本的优势者 ,其个人和家庭收入较高 ,自我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估亦高。
-
作者:王亚新(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法院系统民事一审程序运作的实证调查 ,借用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命题 ,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 ,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民事诉讼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制度同质性与多样性问题。同时 ,还分析了与程序的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若干组织要素。并根据部分实证性资料 ,对此模型做了例示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 ,从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 ,有可能透视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 ,为此我们还需要某些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
作者:葛兆光(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特别关注思想史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常识世界的实际情况 ;注意“顺着看”而不是“倒着看” ,也就是注意从日本自身的资料和历史脉络来追溯思想史 ,而不是以某种后设的、现代的价值立场来描述思想史 ;同时他们也有很自觉的亚洲史视野 ,十分关注日本以外 ,特别是互为背景和资源的近代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的思想史。日本思想史学界的这种强烈的日本问题意识 ,值得中国思想史研究者深思。因为中国的思想史写作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处在西方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的强烈笼罩之下 ,而很少有明确的“他者”与“...
-
作者:王东杰(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20世纪 2 0— 30年代 ,四川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很强的大学转化为真正的国立学校。在此进程中 ,中央、地方和学术界围绕着“国家”这一象征性资源展开了竞争 ,展示出其时“国家”这一概念在人们认知与实践中的多歧性。与通常采纳的理论假设不同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中央并不总是被视为“国家”的代表 ;而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启示出“国家建设”理论并不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这一理论构建出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实更近“前近代”中国的官、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