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昉(1);王美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同失业率一样 ,劳动参与率也是反映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 ,那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的劳动者 ,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而丧失信心 ,退出劳动力市场 ;同时 ,本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可能推迟或放弃寻找工作。这种劳动参与率的降低造成一种隐蔽性失业现象。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五个城市的调查数据 ,展示了近年来 ,在下岗和失业现象日益严峻化的同时 ,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 ,并揭示了城镇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关系 ,表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失业的结果。通过建立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对影响劳动者处于就业...
-
作者:何大安(1)
作者单位:(1)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在有限理性的分析框架内 ,将理性抉择者描述为“行为经济人” ,认为行为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有一个实现程度的问题。文章依据现实把有限理性划分为三种状态 ,并针对决定或影响人的理性发挥的主要因素 ,建立了描绘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理论模型。文章重点分析了被行为经济学视为非理性抉择的金融市场 ,认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是一种有限理性程度极低的操作行为 ,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行为。
-
作者:张雄(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哲学系
摘要:货币幻象起源于货币特权对人性的侵蚀 ,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判断出现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双重标准 ,并由此带来人与人关系内在维度的改变 ,货币对人的认知系统和评价系统也随之产生影响。货币幻象发生在货币符号被实体化、主体化和神圣化的过程中 ,其实质是在观念中用货币来剥夺整个世界的固有价值。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的价值与货币价值有着既可通约又不可通约的辩证性上 ,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性和社会制度进化的状况。
-
作者:王中江(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 ,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 ,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 ,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通过历史时空的移动及广泛的对话参与寻求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视域和范式的引导下获得观察中国哲学的深度视点、在领悟整体意义与深化部分研究之间形成中国哲学的良性诠释循环、追求对中国哲学的充分描述、复杂关联的说明及意义关怀等 ,对于造就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
-
作者:王光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自由诗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 ,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经常使用自由诗这个诗体概念 ,却未加以历史和理论的检讨。本文从中国早期自由诗理论的反思出发 ,联系新诗接受自由诗的过程 ,认为中国新诗在语言与形式“求解放”的进程中 ,精神与内容的考虑显然优先于美学的考虑 ,存在着把自由诗浪漫化和简单化的现象。自由诗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它仍应遵循诗歌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 ,不宜将自由诗看成新诗的至尊形式 ,以至于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必须打破“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绝对观念 ,形成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诗歌生态 ,以便在诗歌内部...
-
作者:赵敦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根据现代解释学的规则 ,任何哲学史都是一定理论的现代建构。以此反思中国哲学史的现代建构过程 ,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的实质是对过去的哲学史建构模式的不满。但这种不满不应成为中西哲学史之间比较和对话的障碍 ,更不应成为否认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哲学史建构模式的现代性和多样性表明 ,中西哲学史的差别是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别 ,通过对不同解释模式之间对应性和趋同性的阐发 ,可以发现中西哲学史在整体上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中国哲学史的建构模式应更加开放 ,重视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论证、以理论的普遍性为追...
-
作者:周佑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
-
作者:徐祥民(1)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摘要:人权发展的历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 ,三个时期的核心性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妨碍的义务 ,生存权的实现要求国家或社会积极地提供保障 ,而环境权是自得权 ,是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这项人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 ,义务主体也是人类 ,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它的实现以人类履行自负的义务为条件。学者们所讨论的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主权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 ;而所谓“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
-
作者:朱锋(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作者:韦森(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依照塞尔语言哲学的一个理论洞识 ,本文把货币归结为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交往中凝汇着人们“集体意向性”的一种制度实在。本文第二部分则从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总量的相互关系中进一步反思了货币的本质。尽管在某一时点上一个社会或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和以货币总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所反映的经济总量都是一个确定的数 ,但在现实中 ,离开了货币这个纯数量“标量” ,我们既不能知道货币本身 ,也无法衡量任何总量国民经济指标。由此来判断 ,西美尔的“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质”命题为真。最后 ,本文还从货币哲学的角度反思了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