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阎学通(1);周方银(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国家间关系根本上是由国家间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因此 ,本文借鉴了事件数据分析的已有成果 ,并有所改进。通过确定双边关系分值标准 ,设立事件影响力转换公式 ,衡量由事件引起的既有双边关系分值的变化等环节 ,克服了从事件数据分值过渡到双边关系分值中存在的理论和技术困难。对过去 5年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的数据测试表明 ,本方法能够对双边关系进行比较有效的衡量 ,衡量的结果能够直接应用于对双边关系的分析 ,并具有比较明显的政策意义。
-
作者:王思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摘要:本文所说的社会政策时代,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较为集中出现的时期,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政策时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普遍增进社会成员的社会福祉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发展阶段。显然,社会政策时代包含了社会政策的性质(类型)和水平(程度),以及时间、空间等特征。
-
作者:南帆(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摘要:如今,文学批评的现状赢得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批评的缺席与批评的泛滥。许多人听到一种抱怨:批评撤出了文学的前沿,不再承担阐释和评判的责任,文学舞台上仅仅剩下了作家的独白,批评家躲到学院体制的树荫下乘凉去了。另外,人们又会惊讶地从学术杂志上发现,抛下了文学的批评莽撞地空降到另一些疆域,批评家开始对广告、流行歌曲、商品包装指手画脚,侃侃而谈。他们似乎无视学科知识的限制。这些越界行动遭到了不少异议:批评家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他们无所不在,任何问题都要插嘴过问——这是谁赋予的权力?
-
作者:郭于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转基因技术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又能从中透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演变过程与特性 ,理应成为社会人类学关注的对象。本文以转基因大豆为例 ,探讨了中国社会结构背景和主流话语下对转基因技术的本土反应和消费者处境。
-
作者:叶秀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康德的启蒙观念及其与批判哲学的关系 ,分析了理性“成熟”之含义 ,认为 ,一方面 ,理性须得“不依靠他者”运用自己的理智来认知世界 ,另一方面 ,须区分各种层面的“权限” ,强调在“公众”层面理性的不受限制性 ;这样 ,“成熟”、“启蒙”的理性就具有“现实性” ,而不是“抽象”的形式。“界限”观念的提出 ,同样使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不再是抽象形式 ,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认知”体系 ,从这个角度 ,可以加深理解康德“批判哲学”所做的“划定界限—领域”工作之哲学意义。
-
作者:倪乐雄(1)
作者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战争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摘要:和平崛起与外部环境。“和平崛起”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可能是一种善意,一种愿望,一个理想,也可能是一种策略。但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考虑中国“和平崛起”善意实现的可能性。对于未来的国家安全,这是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判断问题。尽管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善意和愿望能否为霸权主义尚未退场的外部世界所接受?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和平崛起”的愿望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愿望本身,有时是由外部世界的性质决定的。历史上也曾有国家当初怀有和平崛起的善意,由于外部世界无法与之产生互动,最终化玉帛为干戈。
-
作者:李强(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和平崛起”口号的意义。复兴与崛起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晚清以来,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屈辱的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列入世界民族之林。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改革与开放,直接目标就是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
作者:钱广华(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哲学系
摘要:“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论概念 ,更是实践理性的本体性概念 ,二者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 ,贯穿于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康德哲学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 ,是理性与非理性 (或超理性 )的矛盾统一 ,正是这种张力 ,推动着康德哲学体系的运转 ,而“物自体”是其轴心。康德对“物自体”的设定在于批判先验实在论 ,使人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 ,同时启迪人们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想。而这都必须在实践中达成。康德哲学由此实现了知识与人文价值的结合 ,知识向人文价值的转化和生成 ;从而端正了西方智力思维的运思路...
-
作者:陈秀山(1);徐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指标描述了区域差距变动状况 ;根据指标所显示的区域差距发展阶段性 ,利用四因素的区域差距影响因素框架 ,分阶段研究了不同时期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分别是 :投入要素的量和质 ;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 ,在不同时期 ,这四种因素的重要性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