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郁建兴(1);徐越倩(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边界的模糊与地方力量的加强 ,以及经济自由、社会福利国家与民主制度之历史联盟的进一步瓦解 ,构成了国家的新处境。国家的新处境扩展了国家理论的研究领域 ,使之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而总是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治理等问题展开。在新历史条件下 ,国家既要寻求一种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和合作性自助的新途径 ,又要进行社会福利改革 ;在多层治理结构中积极创新国家主权和国家自主性的形式 ,加强合作机制以解决大量跨边界的协调和控制问题 ;在全球治理与地方治理之间取得平衡 ,既体现差异性又重视互补性 ,实现全...
-
作者:夏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识别和阐述传统民本观念里的权利成分及其流变 ,试图在继承和重述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把以民为本的民本论转变为民之所本的民本论 ,把他本的民本论转变为自本的民本论 ,把以民为手段的民本论转变为以民为目的民本论。同时 ,通过清理现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和民权理论以及评析政治浪漫主义和文化怀疑主义 ,试图借助权利概念来完成民之本体的建构 ,从而支持当代中国关于民权的价值理论和政治实践 ,倡导一种同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呼应的新的民本学说。
-
作者:金惠敏(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近代帝国主义实施侵华行为的中国当地条件制约或限定了侵略的方式和特性。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 ,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时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 ,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 ,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
作者:刘跃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在古代中国 ,不论是官方往来、民间交流 ,或是其他方式的交往 ,终究受制于一定条件。而且 ,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的差异 ,各地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乃至偏见。惟有佛教文化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大部分统治集团 ,多视佛教为神明 ,顶礼膜拜。因此 ,各地的佛教文化交流几乎是无条件的。六朝僧侣作为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纵横南北 ,往来东西 ,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 ,也在传递着其他丰富的文化信息。其影响所及 ,不仅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从长安、洛阳、建康、凉...
-
作者:牛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195 0年代及 1 990年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一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方式。不同时期发生的三次军事斗争各有其具体目的和作用 ,而历次决策则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决策目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 ,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从更广泛的角度看 ,三次台海军事斗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 ,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
-
作者:秦亚青(1)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教授
摘要:中国和平崛起问题引发了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和平崛起的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只能强行崛起,国际政治的核心就是争夺霸权。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涉及一个国际政治的根本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由于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当国际体系中存在一个超强国家,而另外一个大国又在迅速上升的时候,国际暴力就成为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根究底,需要考虑的仍然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否必然导致冲突这一核心问题。
-
作者:张汝伦(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 ,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 ,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 ,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 ,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合理的。即便如此 ,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 ,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正因为如此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
-
作者:张文木(1)
作者单位:(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大国崛起”,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同时也应当被视作国家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概念要有逻辑支撑,而逻辑支撑要有历史内容。
-
作者:高兆明(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