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于新中国的社会时代背景 ,本文从实在宪法的视角讨论了当代中国政制架构中纵向———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 ,影响当代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关键因素可能有两个 :国家统一与建国 ,以及革命政权的转型 ;进一步指出“两个积极性”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宪政策略在协调这一特定时空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政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当代中国有必要基于中国政制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格局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简单阐述了本文政制 (宪法 宪政 )研究进路的学理意义。
-
作者:程大中(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经济系暨服务贸易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 ,较为系统地检验了著名的鲍莫尔—富克斯假说 ,并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整体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 ;其就业份额增长相对较快的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 ;服务需求与服务部门发展处于一种极不均衡的状态 ;各类服务需求几乎都缺乏价格弹性且近年来服务价格不断上涨 ,因此很容易引发“成本病” ;中国服务业及其各部门占GDP的比重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变化。
-
作者:贾根良(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系
-
作者:吕炜(1)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摘要: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工具性效果不足和经济运行失衡是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 ,二者具有承继关系 ,都受到同一转轨背景下的体制性约束。由于现阶段中的市场机制还只是框架性的 ,导致经济失衡和失业问题的原因不同于一般性的市场失灵 ,以启动经济自主增长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缺乏体制上的内在机理。经济运行的失衡则是消费的体制性压抑、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双重约束的结果。本文认为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 ,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 ,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结果。由于问题产生的...
-
作者:张海鸥(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词通常被认为是抒情文学 ,因而未曾被叙事学研究关注。本文借鉴叙事学文本结构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寻绎和阐释词的叙事性 ,认为词具有叙事性 :早期的词调有许多又是词题 ,具有点题叙事性 ;词题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叙事 ;词序是词题的扩展 ,是对词题引导叙事的延展 ,又是对正文之本事、创作体例、方法等问题的说明或铺垫 ;词正文的叙事与其它叙事文体不同 ,其特点是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 ;长调叙事受赋体影响而有铺叙式 ,短词叙事通常采用诗歌本色的隐喻式。词的叙事风格比小说典雅、含蓄、文人化。
-
作者:李讷(1)
作者单位:(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 ,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 ,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 ,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 ,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
作者:姜奇平(1);汪向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调查资料的对比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 ,对电子政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环境”的互动分析 ,提出了电子政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选策略组合 ,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当避免的政策陷阱。认为中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标 ,是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中 ,建立适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的“双棱柱型”电子政务模式 ;中国电子政务主要的发展空间在于从技术应用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向前推进 ,即适时全面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和建立服务型政府 ,并结合中国国情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
作者:李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逻辑分析 ,论证了“人格财产一体性”的权利不可能存在 ,知识产权属于纯粹的财产权。而后通过历史分析 ,揭示了著作人格权渗入知识产权的偶然原因 :1 9世纪的哲学观与美学观认为“作品是人格之外化”。对作品本质的此种诠释受到现代美学观的挑战 ,著作人格权制度面临着双重危机 :作为文化信仰 ,丧失了社会认同的基础 ;作为法律工具 ,对利益的调整缺乏有效性。正本清源之后 ,本文建议
-
作者:彭兆荣(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发生形貌和地方人群的历史性表述 ;某一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策略性表述。三者的边界相互交错但不重叠 ,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 ,“主控叙事”的权力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致使民族的历史性表述产生明显的“制造”性质。历史叙事与历史本身存在巨大差异。
-
作者:郝时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在台湾 ,“族群”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少数民族 (山胞 )的研究。 1 9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反对运动”以后 ,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 ,“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 ,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 ,成为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 ,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是“台独”势力挑起“省籍矛盾”着力利用的工具。这是大陆学界在应用“族群”概念和认识族群理论时所不应忽视的政治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