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济顺(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摘要:195 0年代前半期 ,上海居民委员会在一系列政治动员中扮演了国家和社会的双重角色 ,这种独特的作用源自于阶级错杂、行动取向多元的近代上海社会特质。通过基层社会的整顿和社会生活计划供应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利用并成功地改造了居民委员会的这些特性 ,使之踏上新政权设定的体制轨道 ,强化了它们的国家属性。上海基层社会大量的无组织的“非单位人”由此而成为国家可以调控的政治力量 ,国家统合社会之路开始畅通。
-
作者:李景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
-
作者:蔡定剑(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对西方国家宪法私法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 :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 ,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 ;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 ,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走违宪审查之路面临的困难 ,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宪法私法化的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
-
作者:刘浦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摘要:辽、金两朝在接受汉文化之后 ,都以正统相标榜 :辽承晋统 ,金承宋统 ,并企图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的依据。元代曾围绕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展开激烈的正统之辨。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 ,纷纷重修《宋史》 ,其旨趣不在于订讹补阙 ,而在于另创义例。在清代 ,宋辽金正闰之争本是一个颇有忌讳的话题 ,但当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 ,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辽金王朝的正统性之争 。
-
作者:郭贵春(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科学隐喻的本质意义在于将一般的隐喻理论应用于科学理论的具体解释和说明中 ,由此形成一种科学解释的方法论思想。科学隐喻作为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它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语境化把握 ,而语境必然有特定限制 ,只有语境的不断重构 ,才能给定隐喻语境的存在及其把握实在本质的有效性。在语境的整体性前提下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特征表现为 :理解与选择、经验与概念、语义结构与隐喻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科学隐喻作为一种有理由推理的思维形式 ,具有发明、表征、说明、评价及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
作者:旷三平(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
-
作者:郑成思(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作者:风笑天(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以英克尔斯等人的著名研究“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作为实例 ,从研究设计、概念测量、资料分析、结果陈述等不同方面 ,系统解读和分析了这一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文章指出 :以逻辑性、严密性、现实性以及实事求是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精神 ,是经验性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认识并努力加强这种科学精神 。
-
作者:杜卫(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
-
作者:陈顺武(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面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面对超级大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 ,世界存在及发展的多样性 ,尤其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受到了特别尖锐、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手段及全球性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和保护多样性 ,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 ,是涉及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运的大问题 ,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