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阳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通过对电商成长的案例研究,提炼出数据要素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微观经济学特征,并推导了数字企业最优决策、“数据+平台”架构、数据交易治理、数字基础设施供给等五个理论命题。将这些理论命题与无人驾驶、制造业数字化等应用场景中的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可以为解析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从制度层面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系统且一致的理论思路。加强数字经济理论研究,应深化数字企业创新实践的跨应...
-
作者:陈开举(1)
作者单位:(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广州510420
摘要:文本具有基本信息和作者意图两重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语义分析得出基本信息;作者意图蕴含在文本中,称为含意。对含意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非论证性推理的过程:读者依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激活与文本生产最佳相关的语境要素,推导出作者的意图;影响推理过程的关键项为作者与文本相关联的知识所构成的文化语境。以跨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为例,可以阐明由于译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文化语境视域差异,形成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之难。廓清翻译学在从格义论到知识翻译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索轨迹,可以展示在翻译的理论与实...
-
作者:许苗苗(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其在互联网兴起时诞生,在由生产者主导向产消合一的媒介演变中壮大,探索出一套具备民族特色、贯通世界语汇、融合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经验体系。网络文学之新源自互动。参与群体通过人际互动在次生口语的交流语境中更新作品和文学观,媒介界面互动则创造新语体,通过视听意象等符码体系的贯通来驱动新叙事。中国网络文学的想象力是其一大特色。这种想象力源自中国历史文化的浸润,表现在对西方大众文化、宅文化等资源的本土化用,也得到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开源精神的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层逻辑...
-
作者:吕方(1);黄承伟(2)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2)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北京10002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原创性地提出并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成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其知识贡献在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好“精细化减贫”的问题,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发展理论所倡导的“分权化减贫治理”模式,而是需要同时解决好“高质量信息生产”“联结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机制”以及“综合施策和政策协同”三方面问题,从而搭建起“统筹的多层级治理”体系。脱贫攻坚战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能,建立起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兑现“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
作者:黄德宽(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关于《诗·召南·驺虞》的研究分析了历代关于《驺虞》诗的阐释情况,依据最新发现的战国楚简抄本进行了新阐释,进而揭示上古虞衡制度与该诗的深层联系,对该诗研究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难题提出新意见,从而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和可能路径。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在继承古典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一是要将传统“小学”与当代古文字学、上古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在“文字”维度上实现古今贯通;二是要将古代文献与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在“文本”维度上实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的融通;三是要在“文化”维度上,既揭示古...
-
作者:朱国华(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241
摘要: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伤逝》,小说中的爱情构成了个人主义在中国可能性的提喻。围绕个体自主性的问题意识,结合鲁迅早期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考,透过对子君和涓生的行事逻辑和常人角色的分析,尤其是借助于个人主义、真实性、不道德这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符码,可以看到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遭受失败的必然命运。鲁迅本人在涓生的双重拒绝中所显示的无地彷徨,其实是依然在坚持着其早年的启蒙理想。《伤逝》为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提供了一个优质范本,据此我们可以重思此类文学文本的性质,即应该为摧毁常识、引人深思提供表征。
-
作者:黎婉欣(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欧亚草原乌拉尔南部牧民所培育的DOM2马种,加速了驯马术、马车和骑马术由乌拉尔山脉向东西方的传播和普及。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由欧亚草原东部南下的族群活动于今中国北方地区并与北方列国发生接触。随着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文化兴起,中国北疆地区与骑马族群有了贸易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及至公元前4世纪末以赵国为代表的华夏诸国开始正视新的军事格局,一改前期忽视骑兵的传统而进行“胡服骑射”之类的军事改革。骑射技术的普及加速了交通路线的开拓以及列国深入边疆地域的进度,为国家和文化的统一奠定了必要基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
-
作者:陈鹏(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361005
摘要:基本权利法律保留不是对行政权的限制,而是对立法权的指示和约束。从宪法功能的转型、宪法文本的形成与演进、宪法实施机制的发展来看,应当从规范的层面检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法律保留。宪法文本确立了差异化法律保留的体系,包括简单法律保留、特别法律保留、无法律保留、内容形成保留以及财产权条款的特殊情形。制宪史表明,《宪法》第51条并不阻碍差异化法律保留的成立。《宪法》第51条设定的无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的限制事由可以被限缩解释,从而既能适用于附带简单法律保留及特别法律保留的基本权利,又能彰显差异化保留的规范意义...
-
作者:赵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由于使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而被弱化,从而产生了理论强实证弱的缺陷。将劳动就业率作为二元阶段的抽象属性,构建增长核算方程,使之能够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进行统一的增长核算,通过国际数据进行检验得到了逻辑与经验相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测算未来提高劳动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结果显示,中长期来看,消除二元结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
作者:陈拯(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国际政治中的话语塑造往往经历多方之间的争论。争论中需要发挥话语的说服和压制效应,系统辨识并积极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在人权这一关键领域,中国通过以发展权和互利合作等为基础的论述,占据道义制高点,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选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权威有利平台,在权力与意识形态竞争凸显的背景下突破西方阻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了“话语势能”构建在国际话语塑造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