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清良(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长沙410082
摘要: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诠释活动主要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活动。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达到今天所谓诠释活动的自觉,包括对诠释活动的本质、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的自觉。现代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与孔子...
-
作者:赵义良(1)
作者单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
-
作者:刘建军(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文明”是标志人类进步状态的概念,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整体性概括和正面性评价。“文明形态”既可以在时间向度上指称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文明样态,也可以在空间向度上指称人类不同地域呈现的文明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它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进行的文明创造,传承了中华文明基因并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它作为世界上一种新近出现并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单一而典型的文明形态,而是复杂的“非典型性”文明形态,...
-
作者:高培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摘要: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实质是实现现代税收体系及其所支撑的现代税收职能的统一。在税制结构失衡表象的背后,实质是现代税收职能的“短板”“弱项”。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核心或灵魂,在于以现代税收职能为标准,通过税制结构优化行动,打造一个融“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于一身的“职能均衡”的税收制度形态——现代税收体系。从结构失衡走向结构优化,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一条基本线索。在保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补足”和“强化”现代税收职能“短板”“弱项”,主要是“补足”和“强化”现行...
-
作者:郑方辉(1,2)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广州510640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政府主导体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与实施推动,核心指标聚焦政府绩效目标。农民主体要求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尊重与维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标准裁量、过程参与和利益获取等基本权利,终极目的在于农民幸福满意,可衡量的有效指标莫过于农民获得感。应用管理学中“曲线效应”的原理和量化分析方法,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置于现实场景,兑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应立足农村实际,符合乡土特征,贴近农民意愿,基...
-
作者:王庆节(1)
作者单位:(1)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宗教学系,中国澳门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
-
作者:胡波(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16世纪至2000年前后,单极主导和霸权更替曾是海上格局的主要样态,而这种样态是否会延续已成为当前最重大的海上战略问题。研究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规范的变迁对于海上格局的演变有着决定性作用,在2000年之前,无论是军事技术还是国际规范,总体上都更有利于海上权力的集中而非分散;而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被逆转,军事技术、国际规范正在改变传统的海上格局样态,世界各大国的海上权力都在受到不同程度地推回、制衡或稀释。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海上多极”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一变局下,海上主导国和崛起国都需要超越传统的权力范...
-
作者:汪太贤(1)
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法学院,南宁530004
摘要:一些中外学者站在法律工具论的立场对先秦法的概念隐喻进行识解,主要立足于法被喻为“规矩”“绳墨”“斗斛”“仪表”等器物在功能上所承载的意义,而忽视了它们在性质和价值上所蕴含的意义。在隐喻的意义结构中,法在性质上的意义是基石,价值上的意义由此延伸而成,共同构成法的意义核心。而法在功用上的意义只表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向外展示自己的一种能力。因此,法的概念隐喻主要通过对法的性质和内在价值的塑造,建立能够将包括国君在内所有人的行为纳入法的约束之中的思想理据。一方面,它暗示立法不是对立法者私意的表达,而是对社会公共...
-
作者:龚缨晏(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宁波315211
摘要:“天下图”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天圆地方宇宙观绘制的世界地图,包括单幅地图和书籍插图两类。单幅“天下图”在汉代已经出现,书籍插图则产生于北宋。单幅“天下图”的演变谱系是:汉唐时期绘制在丝绸上,绘制者是高官重臣;宋代又被刻在立于官学中的石碑上,为科举考试服务;1550年左右出现了作为民间大众读物的“天下名胜舆图”,绘制者是底层知识分子,通过市场网络传播;1600年左右,从“天下名胜舆图”中派生出一种变异的新型单幅地图;清代,“大清万年一统”系地图成为最流行的单幅“天下图”,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被以“世界地图”为题的单幅地图取...
-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连续开展了《中国社会科学》2020、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评选过程和评选结果受到学界一致好评。根据评选活动章程。现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