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冰菁(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1843—1844年间,尽管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必经之路,但马克思从不是亦步亦趋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借助MEGA2新文献可见,最先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破费尔巴哈拘于自然领域的哲学框架,自主地从历史现实出发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从而转向唯物主义。随后凭借《巴黎笔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功超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断,构建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而且,经由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视角,马克思逐渐跃出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抽象哲学框架,为通往...
-
作者:李应志(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观览”接受形式转换。在图像时代,人们倾向于用图像化主导的观览形式来进行文化接受和交流,不再执着于权威性意义的阐释,而是更愿意一切都能“眼见为实”,从而获得某种自我需要的文化消费和选择的自由。在观览“事件”中,“阅读”的精英性质和权威依赖日益被自我朝向的“观览”所动摇,阐释权力逐渐从精英向大众转移。支配意识形态的...
-
作者:罗祎楠(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在充满纷争的人类政治世界中,如何处理分歧是任何政治体都必须回应的问题。“个体主义”视角强调行动者会采取排斥乃至消除分歧诉求的手段,以达到对利益、权力地位或是法定政策理念的控制独占。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的丰富历史经验为超越此种视角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作为新的历史阐释视角,从“天下情势”角度能够揭示被“个体主义”思维遮蔽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实践逻辑和动力机制。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由此得以呈现未能被既有研究充分重视的历史情态。
-
作者:葛夫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天津教案起于民教冲突,影响及于遣使、觐见等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问题。1870年10月,清政府就该案作出惩凶和赔款决定,由于法国政府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中法在此之后还有后续交涉。在交涉中,清政府不但拒绝了法方处死地方官的要求,同时亦拒绝将重新谈判天津教案、解决觐见问题作为递交国书的条件,最终迫使法方让步。清政府派遣崇厚赴法,虽然只是为了向法国道歉,遣使带有临时性质,但如果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视野来考察的话,崇厚出使法国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为防止类似事件的重演,总理衙门拟定八条传教章程,希望以此约束传教...
-
作者:廖凡(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国际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多边主义是对这种通用性的有力支撑。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对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超越和革新,开辟了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应当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指引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开放性多边体系,捍卫国际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协商合作基础上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制度性公共产品,通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作者:赖大仁(1)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独特性,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长而成,形成了实践论生成路径和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实践论生成路径表现为:从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性考察,把文艺看成是“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特殊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观念形态,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体现为:以文艺意识形态论观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艺现象,对此做出意识形态特性与价值功能的理论阐释。实践论生成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生成以文艺意识形态论为核心理论观念的总体性命题;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
作者:赵顺宏(1)
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同步,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波澜起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体现差序化思路,主要以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与价值观为参照看待和审视中国乡土文明,对于中国乡土文化和乡村变革实践缺乏真切的理解。这与其不接中国乡村地气和有所隔膜不无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透视具体丰富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应立足中国乡土文明本位,摆脱对差序化思路的依赖,特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崇信。从对差序化与差异化的辩证理解出发,辨析和梳理乡村变革书写中的主体自觉、内在动力、意义生成等,以把握中国乡村变革的总趋...
-
作者:董欣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
-
作者:吴仰湘(1)
作者单位:(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明以来疑窦丛生,形成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清儒及民国学者对“皆古文”句相继作解,异说纷纭;段玉裁、王国维指“古文”为书体或学派,均有谬误;洪颐煊、宋翔凤、马宗霍专从孟氏易学内容论其古文属性,同为臆测;杨树达径从文本索得真解,但许慎称孟氏今文为古文的疑惑仍未尽释。宋翔凤又分辨汉《易》经为古文、传(注)为今文,意外揭开《易》孟氏今古文之谜。参照《易》孟...
-
作者:李震(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要:新乡村叙事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形成的文学现象。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及其引发的三次文化裂变使中国乡村叙事不断演变。在第三次文化裂变中,前两次文化裂变孕育的三种乡村叙事传统的历史语境、文化元素正在发生转场和变异。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逻辑由二元对立演变为多元冲突与融合,并初步形成文化乡愁、生态关怀、新乡村人物形象书写等新的叙事支点,呈现出基于多元冲突—融合—共生的崇高美学、作为美学原则的“真”与非虚构策略等新的美学形态,以及重建叙事主体、探索多维叙事视角和拓展叙事对象时空范围等新的叙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