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德斌(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长春130012
摘要: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它重构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也为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历史话语。不仅如此,在全球史视域中,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为超越西方大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了历...
-
作者:姜涛(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价值判断是刑法解释的最高要求,也是实现刑事司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我国刑法解释中价值判断存在双重困境,规范性刑法解释存在循环论证、说理不足现象,而作为适用性刑法解释主体的法官,则在价值判断上担当不够、能力不足。传统刑法解释学陷入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与当前我国解释实践上“合法又合理”的目标定位存在裂缝,需要借鉴哲学的理论实现现代转型,在确保主客观性的前提下追求价值判断论证的主体间性。刑法解释借由专业化与公共性论证以实现价值判断的完整性,这涉及刑法解释中价值判断的体系化标准建构和法理遵循,前者要求明确价值...
-
作者:韩庆祥(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
-
作者:加里·费曼(1);刘自强(译)(2);陈淳(译)(3);张萌(译)(3);易建平(译)(4)
作者单位:(1)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内高尼综合研究中心;(2)湘潭大学历史系;(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4)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深度依赖考古材料的上古人类研究,大体上仍深陷在源自19世纪中叶的概念和框架之中。正如当时所需,这种经久不衰的框架主要立足于共时性文本和民族志的解释。这些方法帮助推动了过去半个世纪全球考古发现在广度和空间(多尺度)范围内巨大的实证性进展,然而通过它们所做出的研究及综述也产生了与当下范式预期不符的信息。有些学者便另辟蹊径。这里概述的新原则和新方法建立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之上。所提议的新概念框架探寻各种关联形态和并行进程,并聚焦于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解释。
-
作者:易建平(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在“文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未能取得共识,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界一直简单化地理解和沿用了摩尔根的相关界说。实际上,摩尔根的“文明”至少拥有三重含义:某种特殊的狭义文化,某种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意义上的发展状态,以及包括前两者在内的概括言之的人类社会某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国家”的出现为坐标,摩尔根“文明”的产生又至少拥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明”在前,“国家”在后,两者相差数百年;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意义上的“文明”早于“国家”数百年而出现;后一种“文明”与“国家”几乎同...
-
作者:袁广阔(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近年来,河南偃师二里头、伊川南寨等遗址均出土了一定数量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符号,字形上可与商代金文相互对照。同时,二里头文化发现了成套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表明该时期正是早期中国礼制趋于完备的阶段。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在构型上与同时代器物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反而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器物风格接近,字体创制时间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这批早期文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独立孕育的产物,其发现与解读,见证了华夏文化礼器与文字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文明核心的礼制文脉传承。
-
摘要:经读者实名投票、同行专家投票、编辑部推荐初选和专家终评委员会评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刊发的124篇文章中,8篇文章被评选为2022年度好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和《《中国社会科学)年年度好文章终选规则》。
-
作者:何中华(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文明”和“文化”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通用。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的自我中心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但文明成熟的标志却在于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扬弃。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人的个体与类之间的积极互动,使人类文明以加速度的方式演进。人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分野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悖论,在东西方文明中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西方文明塑造的现代性存在着文明与野蛮的吊诡和“伪普遍性”的霸权。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人类文明重心是随着不同的历史契机而不断转移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深刻影响21世纪文明新格局。人类普遍交往是文明发展的...
-
作者:茆巍(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1620
摘要:1768年的叫魂案,曾因海外汉学家孔飞力的写作而广为人知,《叫魂》一书也颇受好评。但是,通过史料再梳理,与类似案件再对比,可以发现,孔飞力所言的乾隆借叫魂案以整肃官僚的立论并不存在,它不过是同时代君主介入大案的一个缩影,且叫魂案的处理,整体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说,不是乾隆制造了叫魂案,而是孔飞力心中的理论前见制造了《叫魂》的写作。孔飞力的论调,反映了小历史写作中的局限,也提醒我们在阅读海外汉学著作时应当保持必要的清醒和鉴别力。
-
作者:周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关系快速发展,援助主体层出不穷,国际援助领域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机构多重化等特征。不同的援助主体之间既相互矛盾、相互对峙,也相互交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里出现了方式和理念趋同的现象。从国际援助的主体和目标、运行与方式,以及互动和趋同的背景、原因等多重视角,可以认识无政府条件下国际援助的多重规律及援助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在多元的国际援助世界中坚持独立自主和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