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昌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裹挟,由各方势力共谋促成。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后,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对外贸易遭受巨大逆差,中国意图通过币制改革解决财政和贸易问题。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国势力后,币制改革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各国企图利用币制借款及附加条件,主导中国币制改革进程,干预中国内政。清末民初的...
-
作者:周文(1);韩文龙(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433;(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作为社会财富的新形态,数字财富正在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和数据要素是创造数字财富的重要源泉。数字商品财富的创造,既体现在数字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也反映在数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非商品财富的创造则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和平台等多元供给体系协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数字财富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数据要素的价值贡献,也要重视和解决好数字财富分配可能引致的极化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
-
作者:安同良(1);魏婕(2);姜舸(3)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苏州215163;(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企业创新行为,工业时代的线性创新、交互式创新正在向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互联式创新转变。互联式创新是由嵌入互联网的分布式多主体——企业、异质性知识体与消费者,通过目标知识搜寻发生广泛的连接,从而形成知识变革与创新涌现的创新模式。基于复杂网络构建互联式创新模型,揭示互联式创新网络结构的特征;以企业作为节点,解析其在互联式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互联式创新行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时代,融入互联式创新网络越深,进行互联式创新活动越多,企业创新绩效...
-
作者:陈剑澜(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清末民初新旧文化更替之际,以“立人”为主旨。这个“人”不是传统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体。20世纪初,王国维热衷于德国早期审美论哲学,积极引介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尝试用这些外来思想会通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同时结合经验论观念以针砭时弊。王国维在主体论视野中进行的美学探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真正开端,他构建的审美理想论、艺术本体论和美育论框架对后世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新儒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化的思路也可以追溯到王国维早年著述。百年来中...
-
作者:雷兴山(1);王洋(2);冉宏林(3)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2)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610000
摘要:器用现象是上古中国青铜礼制的本质体现。三星堆文化器用现象可见“同形”“列器”“三件套”三种,这是该文化青铜礼制形态的基本特征。三星堆文化中“夏器”器用可能多遵循了“夏(列)器夏礼”,“夏器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与绽放,是中原地区礼失而求诸野的又一例证。同形现象是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三星堆文化中的同形现象是“同形商礼”的体现,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青铜礼制同频共振。三件套现象是三星堆文化青铜礼制的特质,是“蜀礼”的根本体现。三星堆青铜礼制形态与特质的揭示,首次从礼制角度表明了古蜀文明是上古中国大地上...
-
作者:黎杨全(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文艺大众化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独特现象,其理论与实践成为一种中国经验。文艺大众化熔铸了不同于西方个人启蒙文化的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蕴含着民族国家建构的自主性,反思了自律艺术体制,重建了文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艺大众化是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与手段,质疑了文艺的精英化与将创作者视为特殊人群的观念。不同于静观美学,文艺大众化突出深入生活与身体实践的重要性,在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互动中,使对大众的“代言”走向知识分子的“自言”,为解决知识分子“代言”大众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方案。在文艺的民族形式利用...
-
作者:施劲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长江上游的一类区域文明,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中叶至前8世纪。该文化最重要的遗存是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器物坑,它们大体同时并相当于殷墟晚期,埋藏物为象征性器物、表现祭祀场景器物、祭祀用器三大类,表达了太阳崇拜和王权两个主题。三星堆和金沙两个区域中心汇聚了域外四方的贵重物、资源、技术、观念、人员。这一区域文明之所以兴起并显现出独特样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汇聚各方文化因素,原因除成都平原位于文化交流通道的十字路口外,更重要的是三星堆一带可能存在一个观象授时、沟...
-
作者:蔡从燕(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近年来,一些国家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国家并未明确“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所指“规则”系指“国际法”并据此阐述其关于国际秩序的规则观。事实上,这些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法律实践表明,其很大程度上追求的是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区域国际法凌驾于普遍国际法以及将国际法泛政治化的规则观。这种规则观损害了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违背了完善全球治理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时代要求。为纠正这些国家经由主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追求的规则观,中国主张“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国...
-
作者:高奇琦(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上海201620
摘要:国家治理能力主要由国家秩序能力、国家赋权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构成。数字革命对于包括数字秩序能力、数字赋权能力与数字创新能力在内的国家数字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自主性和嵌入性的评价体系,国家数字能力可区分为双强平衡型、国家强力型、社会灵活型、双重脆弱型四种类型。当前,加强国家数字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的国家数字能力表现出社会灵活型的特征,主要通过平台型企业的委托治理以及激发社会大众的数字参与来实现数字领域的治理目标,因此也面临委托治理的危机。朝向双强平衡型的国家数字能力建设,要注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