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芒(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指导性案例的内容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实际案例("母本"裁判文书)为基础编写而成,内容中不同的逻辑框架会对此后的同类判决产生不同的规范作用。指导性案例的编写过程涉及纠纷解决与政策形成这两种不同的司法判断方式应该加以区分,指导案例如果进行立法目的的解释,在推导出成文法规范的时候,除了建立理所当然的结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考虑了什么因素,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进行推导立法目的或立法意图。提出案例编写应自主接受"母本"裁判文书中事实内容和裁判理由中主干逻辑框架的拘束,补强理由中的论证理由的规则。
-
作者:王晓德(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州350108
摘要:在19世纪欧洲知识精英的眼中,美国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对欧洲古老的高雅文化构成了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传统社会享有的既得利益,抵制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欧洲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以贬抑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观,在与欧洲的比较中虚拟出一幅美国社会或美国人的负面形象。他们的美国观旨在通过树立一个文化的"他者",来加强欧洲在整体上的凝聚力。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知识精英总是在抨击美国文化中唤醒人们对传统的眷恋和维护,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大加挞伐或对美国人文化"征服欲"的揭露,成为他们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19世纪欧洲文化精英的美国观为...
-
作者:尚庆飞(1);严书翰(2);朱光磊(3);张文显(4,5,6)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3)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4)中国法学会;(5)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6)浙江大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体现了党中央卓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不仅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
作者:张文显(1,2,3)
作者单位:(1)中国法学会;(2)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浙江大学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理论风格和实践特色的关于法治的思想,
-
作者:朱光磊(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就现阶段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切实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把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到新的水平。《决定》等一系列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出台的文件,
-
作者:严书翰(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
-
作者:郑方辉(1,2);廖逸儿(3);卢扬帆(3)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640;(3)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绩效评价包含支出和收入绩效评价,旨在追求公共财政的公信力,体现评价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始于2003年由财政部门主导的我国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开启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序幕,但本质上仍为政府内部的目标性评价,甚至说是审计的简版,存在着理论悖论和现实矛盾,体现为体制机制不顺畅、目标功能不明确、组织流程不规范、法规依据不充分、技术体系不科学、结果应用不到位,难以形成有效的纠错及监督机制。现实条件下,构建由人大主导、政府部门协同、第三方实施的财政绩效...
-
作者:贡华南(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241
摘要:随着"形"到"形而上"的演化,先秦哲学确立的"形"范式遂逐渐转换为"体"范式。魏晋之际,新形名家再度崛起,高扬"形(名)"。作为对此的回应,其他思想家则分别从儒家、道家立场出发,以"体"来拨正"形"。王弼将"形"与"体"划分为两个层次,"形"为实存之"然","体"为"所以然",从而使"形"彻底被贬抑,"形体之辩"最终自觉确立起"体"范式的主导地位。宋儒一方面以"未尝无"、"见在底"与"合当底"统一来诠释与规定"体",继续推进相应思考;另一方面,将"理"提升至"所以然"与"所当然"的统一,进而以"理"规定"体"。作为"所当然"的"体"被用于摹写"人",但不能用来描述...
-
作者:王小盾(1)
作者单位:(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温州325035
摘要:在书写产生之前,人们主要用听、说来交流和传播知识。通过长期实践,上古中国人建立了对耳和听觉能力的认识与崇拜,也建立了与视觉相对的听觉知识系统,亦即由气象学、历律学、诗学、度量衡学、阴阳学说和各种夜晚知识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以"风""气"为核心概念,在以耳听风、以音律察气、以声音通神、吹律管听军声、发人声听军声、吹律命名、候气等仪式活动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三才""阴阳""丝竹不如肉""声气相应""听之以气""同律度量衡""乐从和"等理论。其承载者则是与"史"相对、以"师"为名的瞽矇集团。直到公元6世纪或更晚的时候,中国主流音...
-
作者:周华(1);戴德明(1);刘俊海(2);叶建明(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3)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因具有严重的顺周期效应而备受指责。该准则下的财务报表混合列报会计数据和金融分析数据,导致财务报表的公益作用大为减弱。运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分析说明,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均有弊端。坚持"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原则,采取"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披露"的方式,在财务报表中区分法律事实和金融预期,是妥善解决企业财务报表遵循国内法律和兼顾国际趋同这一矛盾的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