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焦艳鹏(1)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重庆400044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运用法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应有之义。环境犯罪需要刑法惩治,生态文明保障需要刑法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科学配置刑法在法益保护、人权保障与秩序维护三者之间的机能,以应对风险社会的现实风险,并保持刑法的基本品性。生态法益作为人在生态文明时代权利形态的一种,应受到刑法的有效保障。生态法益的有效保障,在刑事立法中要求法益的类型化、具体化和可测量化,在刑事司法中要求有效的法益识别、法益度量和精细化司法。生态文明的刑法保障受到整体法治价值的牵引与制约,...
-
作者:姜安(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深圳518060
摘要:马克思的国际观是观察和分析国际社会历史变迁和发展规律的立场、方法和观点的集合体,集中体现为对世界历史变迁和世界交往演变规律的基本认知、对国际社会制度变革和主体力量关系矛盾运动的价值判断,以及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伦理正义的文化向度。马克思以宏大历史视角探讨了世界历史和国际体系演变规律,并深刻揭示出这一发展规律内在的历史动力和演化秘密,为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相较于同时期及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的国际观以独有的阶级立场和方法论原则,以严谨的思辨逻辑和价值高度,对国际社会的...
-
作者:黄晓春(1);周黎安(2)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44;(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既有研究在讨论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时普遍忽略了行政体系内部运作逻辑对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通过聚焦不同层级政府治理机制间的互动及其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发现当上下级行政部门以"层层发包"模式运行时,基层政府更多在权衡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与潜在治理风险后设计相应制度安排,并形成鼓励发展或风险控制型的制度环境。但在上下级治理模式出现张力,下级灵活性与弹性不足时,基层政府会更注重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进而形成"借道"机制。由此在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考察转型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揭示社会组织...
-
作者:杨松(1);宋怡林(2)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沈阳110136;(2)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教授鞍山114051
摘要:金融实践中民营银行股东自担银行剩余风险,是商业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体现。商业银行股东加重责任,是商业银行股东超越传统有限责任边界而承担的法律义务,但并不意味着无限责任,而是银行公司股东有限责任的特例,是对商行为主体加重义务的特定化。赋予商业银行股东加重责任,是银行公司克服固有道德风险、实现自我救助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一项制度保障。现有立法对银行股东加重责任的规定效力层级较低,可在商业银行法、公司法修改中予以关注,实现金融类公司特别法对一般公司法基本制度的补充和修正。商业银行股东加重责任制度...
-
作者:王俊(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生活世界"所蕴含的世界开放性之内涵为全球跨文化对话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引。基于生活世界的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展开、主体间性框架下不同特殊文化世界之间的交融关系、真理的自由本质及其在开放世界中的呈现等,指向的都是世界的开放性特征。基于这些构想,作为"实践智慧"的"反思判断力"、基于家庭经验的"羞怯/畏怯"的伦理习性,成为与生活世界的哲学构想相符合的实践姿态,具有公共性和主体间性特征的开放世界由此得以维护。这种实践姿态在面对多元文化世界时,得出一种新的跨文化哲学实践,它是一种"多极对话",即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
-
作者:公丕祥(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马克思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分析原则,把法律发展现象置于社会变迁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加以观照,着力探讨法律发展的类型转换、内在机理、运动样式、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确立了研究法律发展现象的理论分析工具,展示了其法律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力量,实现了法律发展理论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法律发展思想,对于揭示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机理,推进国家法治与区域法治的协调发展,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准则,把握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的历...
-
作者:鲁西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隋开皇三年春所颁新令规定的三长制,主要是针对山东齐国故地制定的,基本沿用北齐河清三年令而略有调整。开皇三年苏威奏置主理民间辞讼的乡正之后,属于司法系统的乡正与属于民政系统的三长(或二长)并存。开皇九年制书规定的乡里制度,是针对陈国故地颁行的,基本沿用东晋南朝以来南方地区一直实行的以汉代制度为基础的乡里控制体系。大业三年官制改革后,以乡正、里长为核心的乡里制遂成为隋王朝控制乡村的基本制度。乡里制度在设计与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实行地域的固有制度背景与可行性,故本身即具有非一致性或地方差异性;而在实行过程中...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2017年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战略论坛学术研讨会聚焦“全球治理与战略互信”,展开深入研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作为新型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建设性方案,“中国方案”以超越现代性及其逻辑为前提,以新文明类型的客观前景为基础定向。不仅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经占有了现代文明成果,而且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道...
-
作者:门洪华
摘要:全球治理由全球化所开启,它以相互依赖为基础,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以大国协调和国际合作为主要路径选择,是推动时代变迁的重要力量来源。每一次全球治理危机的爆发与应对,不仅是国际秩序变革的契机。
-
作者:李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的全球新扩张。相对以往“肤浅的一体化”,①它不仅是贸易的全球自由扩张,而且是生产全要素的全球自由市场化配置过程。与19世纪市场全要素的国内化自由市场配置一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要素的全球市场化配置必然带来同样的问题——社会两极分化。正是19世纪资本逻辑引导的市场化运动深入发展,反过来破坏了当时欧洲的自由主义国内国际治理模式,迫使19世纪末福利国家的兴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国内外市场危机的一种治理创新。然而,19世纪西方致力于通过福利国家与多边国际协调方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