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朱梦冰(1);李实(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脱贫攻坚战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利用2013年住户调查数据对现行农村低保瞄准问题的分析表明,若依照收入贫困标准,农村低保的瞄准率水平很低;而按照多维贫困标准,农村低保的瞄准率有所提高,但覆盖率仍然较低。为逐步实现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的"两线合一",低保户识别标准需从单一收入标准向多维贫困标准转变,形成统一的低保标准,制定统一的识别方案,同时增加低保覆盖面和低保金投入,使低保制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
作者:蒋大兴(1);王首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创新商业模式,鉴于其迥异于传统经济,既有规则不能完全满足其规制需求,应进行规制创新。目前,各地政府对车辆共享和房屋共享等代表性共享经济类型的规制态度分为三种:明令禁止、未明确表态和明确允许。上述差异性规制策略表明共享经济规制理念和逻辑存在分歧。按照理念—原则—方法的分析思路,法律对共享经济的规制,首先应彰显鼓励创新的理念;其次,应贯彻激励性规制、创新规制、差异性规制和公共性规制原则;再次,应采取法律关系类型化的规制策略锁定规制点。平台法律地位、劳动关系、竞争法则是共享经济规制的核心...
-
作者:薛澜(1);赵静(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政策过程的时间维度是理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和国内治理的一个理论切入点。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呈现新的特征:政策制定环节被删简,政策执行作为决策补充而表现为权衡与协商的过程。"决策删简—执行协商"作为灵活的过程模式,是在当前中国大量政策议题涌现情形下塑造出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政府依赖决策删简机制,能够有效化解决策中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多元利益,提升政府公共决策和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在执行协商机制下,政策方案逐步细化,利益冲突被内化解决,整体上可以保障深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政府治理的系统稳定。因此,这种模式适应于现...
-
作者:黄宽重(1)
作者单位:(1)台湾长庚大学/长庚医院
摘要:南宋政局变动频繁,史料多元零散,影响研究议题的开展。为深化南宋政治史研究的议题与内涵,在重视典籍版本的选择及深度解读史料之外,更应该细察南宋政局快速变动的复杂因素,厘清时空背景与发展脉络。从政治忌讳、人物评价、人际关系三个视角,将人事、时间、环境三项因素结合观察,可以看到南宋政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变动性,政治人物在现实政治的冲击下,采取了多样的因应方式;除了群体性的对立与对抗之外,个人的角色与人际关系,也有着不可轻忽的分量。从中期能深切掌握政治发展的全貌,理解南宋包容政治背后的深一层意涵与人物评价变动的因...
-
作者:李云飞(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查理曼统治时期钦差巡察发展成为加洛林帝国的重要制度,这是疆土大幅扩张、亲自巡行减少、帝国趋于和平三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钦差巡察拓展到帝国核心区之外的分王国和边疆区。地方显贵和宫廷仆从都是钦差的重要来源。虽然钦差们很少严惩伯爵等地方显贵,但是他们的巡察无疑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强化了地方显贵的义务,纠正了一些显贵的失职渎职行为。国外学界近来有低估查理曼统治时期钦差巡察历史作用的趋势。对此,我们应当慎思明辨。
-
作者:董磊明;郭俊霞
摘要:乡村社会的善治不仅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这种内生的秩序生产能力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社会底盘。社会底盘的销蚀会导致乡村社会治权的弱化,近20年来,农民生计模式与农村社会结构及文化心理的变迁,使得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
作者:蓝宇蕴
摘要: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变迁模式及治理方式的转变势必影响中国社会变迁与治理的整体走向及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在顺应时代、谋求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探讨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中的难题与出路,意义重大。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蓝宇蕴指出,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转型,不少村社或“村改居”集体组织施行了社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改革,建构起以市场化为目标诉求的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改革虽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资本化...
-
作者:苏治(1);方彤(2);尹力博(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摘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脱实向虚"问题。基于GVAR模型,使用1992—2016年全球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在经济全球化框架下,从规模和周期两个层面重点检验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规模水平还是周期波动层面,均存在虚实背离特征;规模水平层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冲击反应具有惰性,对自身冲击反应更灵敏,对实体经济具有"挤出效应";周期波动层面,仅存在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短期先导性,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背离事实;在虚实背离之下...
-
作者:龚刚(1);魏熙晔(2);杨先明(3);赵亮亮(4)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杭州310023;(3)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昆明650091;(4)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865
摘要: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存在与否一直有争议。基于转移概率矩阵和对一致增长理论的解释,澄清了否认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质疑。在增长理论框架下,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机制和条件的研究表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发国家依靠自主研发所获得的技术增长率,是否高于前沿国家的技术增长率。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制度基础。
-
作者:陈进华(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215123
摘要:城市风险化作为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现实或潜在风险的结构特征与内在发展机理的反映和反思。城市风险治理业已构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共识性议题。基于"空间理论"检视,中国城市风险化实质是普惠型的城市空间权益体系尚未构建成熟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城市空间发展、调整和修复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均衡导致空间结构失衡、功能紊乱及其生态失序。"空间治理"作为一种由役物至化人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治理的创新形态,旨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市民等不同主体在空间生产及其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