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路路(1);王鹏(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利用CGSS2005年、2015年的对比数据,从认知、情感性评价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以一致性、不均衡性和极化三个假设为分析工具,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人社会态度变化的状况和趋势。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社会态度整体呈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趋向,自我认知中幸福感提升明显且群体间差异缩小,情感性评价方面社会公德感和政府满意度在提高,行为倾向方面公众的政治参与和行为开放性也都有所提升;社会态度的极化现象在中国并未出现。与一致性趋势相伴随的是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的社会态度的差异化变迁。
-
作者:徐汉明(1);张新平(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法治模式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网络社会的本质,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聚合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关系格局和结构形态,是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各种关系的单一或综合反映、延伸和表达。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模式,是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网络社会治理要素、治理结构、治理程序、治理功能纳入法治范围及运行轨道的治理理论、制度与实践。梳理回顾我国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有益经验,反思现存立法、执法和司法...
-
作者:吴愈晓(1);王鹏(2);杜思佳(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2)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探讨影响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检验家庭结构与初中学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中间机制发现:第一,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亲双方共同居住(双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心理发展水平均优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家庭的孩子。第二,家庭结构一定程度上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参与这两个机制作用于孩子的发展。第三,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有差异,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发展更加重要,而父亲对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更加重要。另外,家庭结构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异质性,非双亲家庭...
-
作者:赵敏俐(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书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重要方式,甲骨文、金文和典册文是中国早期文献的三种主要书写形态。它们运用不同的书写工具,有不同的书写方式,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各自具有独特价值。甲骨文和金文以实物传承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早期书写技术和制度文化建设所能达到的高度,但它们都属于具有神圣色彩的特殊书写,在中华精神文明传承过程中影响有限。要充分认识三种书写形态特点,特别是认识中国早期典册文献所承载的历史事实与文化精神双重记忆的功能,将其进行分层研究,与甲骨文、金文...
-
作者:赵立行(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438
摘要:中世纪基督教会通过大公会议颁布过大量有关经济的法律,这些法律以保护教会财产为中心,约束教职人员的经济行为并调整教会和世俗的经济关系。由于教会法的独特特征,它以神罚和世俗罚的双重惩戒来落实法律。教会的经济立法行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目的性,即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教会的财产不受侵害,而并非仅仅为了伸张神学伦理。神学伦理一方面为教会立法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则扩张了教会法的法律效力和管辖范围,使教会经济立法突破自身限制,对教俗两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
作者:罗楚亮(1);刘晓霞(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以及教育扩张过程中不同人群受益分布进行分析。教育扩张总体上提高了教育流动性,降低了受教育程度代际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提高了代际受教育程度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不同家庭在教育扩张中的获益特征与城乡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密切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子女,从基础教育扩张中获得了更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扩张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城镇子女,具有更为积极的贡献。从不同出生组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变化来看,教育扩张对于提高教育流动性的效应在逐渐下降。因...
-
作者:林伯强(1);吴微(2)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厦门361005
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煤炭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出现背离。利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分析经济变动与煤炭需求关联关系的框架,并考虑技术进步、煤炭质量变动以及电源结构变化对煤炭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形成周期的波动是煤炭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一旦资本形成增长回升,煤炭需求将会反弹。基于不同约束条件,进一步预测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产业结构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动变化表明,需要加快清洁能源发展速度,同时对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的规划制订要更为谨慎。
-
作者:杨立新(1)
作者单位:(1)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天津300072
摘要:《民法通则》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一部具有民法总则性质的民法单行法,通过确立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及代理制度,宣示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建立较为完整的民事责任制度等立法举措,唤起了民众的民事权利意识,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民法典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法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民法学为当代民法立法提供理论支撑,依法治国的法治蓝图为实现中国当代民法的历史跨越注入强大动力,因而民法典编纂具备了必要条件。《民法总则》的制定完成,适应时...
-
作者:卜宪群(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乡论是乡里社会的民间舆论。源于先秦,发展于西汉,鼎盛于东汉,转折于汉魏之际。除了秦统一后的短暂时期外,乡论与国家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先秦至汉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西周贵族制下的国人议政是乡论的萌芽,春秋战国乡论在国家政治秩序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两汉政府对乡论高度重视,以儒家思想改造乡论,注重影响或干预乡论的发展方向,采取多种方式将其纳入国家秩序,并与察举制相结合,使乡论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这一作用在东汉表现得尤为充分。但在某些特定时期,乡论也会出现失控状况,沦为某些社会阶...
-
作者:金宏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现代文学的考证性研究承续的是中国古典文史研究的考据传统。传统考据学在经历了鼎盛和衰落之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走向兴盛,实现现代转型,并在受挫中有所发展。现代文学研究的考证工作早有人尝试,在80年代初见成效,但直至21世纪才真正得到重视和践行。现代文学的考证性研究为寻求合适的"证据",通常也需要进行"证据"二分,以大致评判其性质和价值;而如何"证明"则涉及方法论问题,一般有逻辑思维法、调查观察法及其他辅助考证法等。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是广涉之术,涵盖文学史料的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涉及文献史料学的各学科分支,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