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伦.伍德(1,2);李义天(3)
作者单位:(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2)美国人文与科学院;(3)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段忠桥教授的《对“伍德命题”文本依据的辨析与回应》一文(以下简称“段文”)批评并反对我40多年前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第一篇论文①以来已多次辩护的命题,即“马克思不是因为不正义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在我看来,这是一场非常久远的争论。尽管近年来我的研究已经发生转向,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依然值得回应。
-
作者:张清(1);武艳(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扬州225009
摘要:基于"包容"的法治理念,拥有有限自主性的社会组织需要嵌入到何种类型或特征的法理框架下,才能实现与政府的协调共治与合作共赢,是须面对并予以理论回应的重要议题。作为包容性和超越性的法治理想,包容性法治不仅与治理理论所蕴含的多中心、多层次的运行机理内在契合,还可以破解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规范单一、体制单一、手段单一的结构性瓶颈,包容性法治框架下社会组织治理不仅是一种规范性治理,也是一种参与性治理。包容性法治为研判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阻却与愿景及达至路径,提供了现实而可行的治理框架,开辟了社会组织规范治理的新领域。
-
作者:刘晓光(1);刘元春(2);王健(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讲师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北京100800
摘要:构建包括金融深化和债务—通缩机制在内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全球179个国家(地区)1960—2015年大型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杠杆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为非线性,且存在发展阶段和债务类型的异质性。高储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降低了杠杆率提升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不利影响。打破杠杆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触发紧缩机制临界值,显示了上述关系发生逆转的条件。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越了触发紧缩机制的临界值,在总量上"稳杠杆"、在结构上"去杠杆"、在效率上"优杠杆",可能是目前的占优选择。
-
作者:左卫民(1,2)
作者单位:(1)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四川大学,教授成都610207
摘要:庭审实质化改革是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A市两级法院试点改革的实证研究显示,庭审实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但尚未型构出理想的控辩举证与对抗,庭审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审判与审前的关系和功能并未明显转型,审判中心未能充分确立。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与改革未触及司法结构层面、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相关。未来改革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强调审判决定性的系统性司法改革,而庭审实质化作为审判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推行应以争议案件为适用对象,推动关键证人充分出庭且法庭证据尤其口头证据效力优先,解决控辩审三方"...
-
作者:付伟(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北京100084
摘要: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发展亦可促进城乡融合。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乡村产业,乡土社会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地区的来料加工为例:近年来,浙江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偏远乡村扩展,通过来料加工的形式带动偏远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来料加工是全球生产体系的一环,通过灵活分散的加工形式,偏远地区乡村的剩余劳动力与广阔的全球市场联系起来。来料加工的生产过程紧紧"嵌入"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确保来料加工的生产管理得以可能,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其...
-
作者:倪星(1);王锐(2)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275
摘要:基层避责现象的滋生蔓延,给公共治理造成了系统性冲击。通过"结构—风险—行为"分析框架解释基层避责的内在逻辑,发现基层政府权责分立的现实结构安排不仅无法有效抵御和化解外部系统性风险,还成为内部非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导致基层行政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不平等性和扩散性风险陡增时,采取组合策略规避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具体表现为事前纵向策略、事前横向策略、事后纵向策略和事后横向策略。实践证明,避责行为导致了基层政府创新缺失、权威流失、被动回应等严重后果,并引发链式反应,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重新激...
-
作者:张辉(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在传统认识中,国际法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概括为国际社会,其揭示出国家间关系中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并存的特征。晚近以来,国际共同体一词在国家实践和学术话语中大量运用,不少学者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整...
-
作者:张汝伦(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谈论"哲学危机"本身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现象。西方哲学危机与现代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标志现代性思维特征的一系列二元分裂,核心是人与世界的分裂,导致古代万物一体的世界观的终结,也导致以对宇宙和世界整体性理解为目标的哲学的日渐式微。失去了其本质的追求,是哲学遭遇危机的根本原因。哲学危机导致哲学日益脱离现实生活,成为孤芳自赏的纯粹理论;导致道德哲学缺乏真正的普遍性基础。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不是要抛弃哲学,而是要纠正现代性传统对哲学的错误定位。
-
作者:沈坤荣(1);金刚(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摘要:水污染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赢得攻坚战和持久战的重要方面。基于国控监测点水污染数据和手工整理的河长制演进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河长制在地方实践过程中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河长制达到了初步的水污染治理效果。但河长制并未显著降低水中深度污染物,可能揭示了地方政府治标不治本的粉饰性治污行为。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制定清晰且适宜的治理目标,设计健全可行的问责机制,引进专业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进行监督,将取得更好的治理效益。
-
作者:杨东(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2)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2
摘要: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所内含的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之可能,迫使监管者必须予以有力回应。然而,监管技术匮乏、监管法律滞后和监管理念守旧等问题,以审慎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等为核心构建的传统监管体系和法规无法有效应对去中介、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现状。因此,必须在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传统金融监管维度之外增之以科技维度,形塑双维监管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金融科技所内含的风险及其引发的监管挑战。科技维度的监管致力于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科技驱动型监管体系。其以数据驱动监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