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琦(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430074
摘要:中国著作权立法从经验借鉴转向主动调整,制度安排应以回应中国问题为目标。然而如何从著作权理论和实践中准确提炼中国本土问题,却因比较法和本土法的价值设定差异而存在分歧。我国现今更多采取的著作权立法取向,是直接以法定化的权利分配来取代需要经历市场博弈达致的意定安排,而权利人和使用者又从各自立场出发,期待法律赋予符合自身利益的自治空间,最终导致在立法选择和司法审判上缺乏基本共识而陷入困境。通过梳理本土制度变革历史可以发现,实现中国著作权法制度创新的关键,是管制规则和自治规则如何在价值定位上协调和互补,以及如何...
-
作者:翁有为(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暨《史学月刊》编辑部,开封475001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前十年间,对农村的治理出现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赋税繁苛,长期过度剥夺农村;防灾、治灾、救灾基础建设严重被忽视而极其薄弱,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为降低,农村连年遍地灾荒。苛政"人祸"与自然"天灾"交织相迫,农村经济连年衰败;广大贫民也"命悬一线",陷入求生无望、"坐而待毙"的绝境,从而孕育和酿造了群体反抗与革命的普遍土壤。史实表明,农村经济并不存在所谓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
-
作者:孙中伟(1);刘明巍(2);贾海龙(3)
作者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研究员上海200237;(2)美国罗格斯大学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3)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510641
摘要:基于2006—2010年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和近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发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促进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期限的长期化,使得企业愿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员工保险和福利投入,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最终建立起一套将农民工纳入其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策略也得到不断发展。虽然《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集体维权倾向,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又可以缓解劳资之间的紧张,员工维权更加理性、审慎,为劳资之间从对抗迈向合作共赢提供了基础。《劳动合同法》加快...
-
作者:房绍坤(1);曹相见(2)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12;(2)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
摘要:人格权商品化理论以标表型人格权为对象,但后者存在着人格标识的决定、变更权能(内在属性)与使用权能(外在属性)两个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及人格标识与主体有稳定联系的特性。历史地看,基于不同权能与权利对象的组合关系,标表型人格权存在三种不同的结构:早期立法以人格标识的使用为权能、人格标识为权利对象,忽视了人格标识的形成自由;当前通说增加了人格标识的决定、变更权能,但仍以人格标识为权利对象,导致了人格权的性质矛盾;理想结构应以人格标识的决定、变更为权能,人格标识的形成自由为权利对象,排除人格标识的使用权能,切割人格标识冒...
-
作者:杨胜刚(1);阳旸(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长沙410079
摘要:资产短缺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脱实向虚"与资产短缺并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特征之一。以2001—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验证资产短缺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区域性资产短缺与实体经济发展呈显著负相关,且其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资产长期短缺引起社会资金"脱实向虚",政府应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制定与审慎监管的框架,加大金融资产的有效供给,以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
作者:周宪(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如何阐释文学文本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中争议颇多的难题。20世纪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文本客体说、作者意图说和读者反应说,它们共同的方法论是意义阐释的单因论。然而,文学乃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包含了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文学理论和批评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及其理论讨论,应提倡从单因阐释向复杂系统阐释的方法论转变,进而实现从意义实体论向意义建构论转变。为此,可尝试在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整体性在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意义格式塔"概念,将文学意义视作在逻辑和时间上结构化的系统,并以复杂系统的视角来探究文学...
-
作者:王天恩(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教授上海200444
摘要:信息文明的探索,将为当代发展的重新理解提供一把新的钥匙。作为基于物能文明的更高层次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文明在信息维度的开展,涉及发展从物能到信息、资源从分享到共享、人和资源的关系从拥有到使用、人本身及其活动从物能化到信息化等方面。人类文明的信息开展,呈现了人的存在方式、信息生态和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信息文明展开。信息文明凸显了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这一深层意蕴、人的发展从外在条件到内在需要的内在机制、社会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进步的基本方式。由此,当代发展正呈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双向循环,其中人的...
-
作者:漆海霞(1);董青岭(2);胡键(3)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3)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大数据(Big Data)是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大数据本质上依然是数据,既包括可用于传统量化研究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传统技术没有研究过的新型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①对来源于社交媒体、网络发言、音频视频、网络购物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研究人员加以处理后都可以使之产生相应的研究价值。
-
作者:董青岭(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软件化”和“数据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政治图景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机结合、数据驱动为主导的新时代。以往,囿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手段的限制,小样本抽样调查、实验室典型案例观察、历史经验知觉感悟以及基于有限变量的因果逻辑推演,构成了社会科学洞悉世界的主要手段。透过小样本调研与结构化数据分析,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际观察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多是线性因果推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被刻意忽略了。在此背景下,冲突预测因只能专注于问题的某一侧面而无法顾及全局,越来越难以服务于复杂社会现实中的政治需要。
-
作者:胡键(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引言 国家实力(national power)即一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中国也被称为综合国力,简称国力。它是衡量一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指标。关于国家实力构成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研究基本上是定性分析。但究竟什么是国家实力,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