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志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哲学在诞生之初与科学是一回事,以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基础和出发点。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哲学陷入危机,笛卡尔以“我思”凸显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困境,引发了二元论的难题。康德试图彻底贯彻主体性原则,悬搁事物自身,以先天认识形式来“打通”心灵与世界,强化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客观性。海德格尔则从复数的第一人称视角转向了单数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知”转向了“行”,将存在从思想的对象“落实在”此在这一个体存在物的生存活动之中。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清除主观性的因素,完全从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认识世界,然而我们始终面临着认识乃...
-
作者:孙伟平(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彻底改造、重塑了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形态。智能生产力的快速创新发展,驱动新型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加速成型,但建基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落后于智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导致上层建筑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反过来又严重地阻碍了智能生产力和智能社会的发展。解决智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需要在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使之适应智能生产力的发...
-
作者:郑世林(1);张容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产业链风险冲击是仅仅阻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还是进一步倒逼中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以美国实施《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为外部冲击,分析技术封锁引发的产业链风险对中国上游企业自主创新突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链风险冲击倒逼中国上游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作用机制源于国内市场空缺激励和倒逼效应与政府扶持效应,上游企业自主创新还对下游企业产生创新溢出效应。面对日趋激烈的中美科技博弈,应加大重点领域国产化替代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
作者:屈文生(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法律东方主义话语”是英美等殖民帝国在近代中国为争夺“领事裁判权”和“单边治外法权”而运用的表达系统。英美两大殖民帝国在近代中国争夺并确立域外管辖权,但两国各自在管辖权安排和设置上的冲突,造成多重主体和多种法院行使管辖权的乱局。英美驻华领事官、法官、驻华公使等多重主体围绕管辖权的分配、控制和协调展开权力斗争,最终形成一种以“领事官司法”为基底的在华管辖权框架。两国驻华领事法庭、对华专门法院以及会审公堂等不同类型的法院,共同构成英美在华治外法院体系,三者间形成管辖权竞争关系。英美殖民帝国在近代中国行...
-
作者:王诗宗(1);杨宇(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58;(2)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宁530006
摘要:作为国家治理能力基础的基层政策执行,是中国政策科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其核心问题是基层政策执行主体在制度复杂性制约下的行为选择。然而,经验研究的碎片化与理论解释的局部化使得该领域难以形成易对话、可递进的系统化知识体系。通过中国语境下对多重制度逻辑的“解构”并修订制度系统的理想型,可构建一个关于制度复杂性、组织应对策略与政策执行方式三者对应关系的理论解释框架;在其中,基层组织应对制度复杂性的混合、调用与区隔等策略及相应政策执行方式的选择机理得以呈现。这样,原先看似离散的众多执行方式和孤立的相关概念便得到了...
-
作者:丁煌(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全球治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全球治理包容和吸纳多元文化和全人类智慧,需要集成式创新;作为一种伟大实践,须由先行者开拓,多主体团结,共享成功经验并传播正确观念。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积极改革与建设建立在治理理论中国化和治理经验理论化的基础上。通过追溯和扬弃单极霸权体系,重构更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要素,探索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下的全球治理进路,坚持“体系能动论”,以团结互助视域、多数者导向思维、“并蓄—涵养”的共同体逻辑来完善全球治理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人民性与公共性、协商性与渐进性...
-
作者:李震(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要: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传统,包括以“道”命名的形而上观念、以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和人的感知心智为基础的文艺理论,以及感悟式的批评形态、感官与直觉化的批评话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从人的需求、人的感知出发的批评传统,与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内在的契合。中国文艺批评人本主义传统的现代转化既是历史发展和文化建构的必然逻辑,也有多种可能路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民族主体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是当...
-
作者:张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102488
摘要:考古学有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住民的颅面形态主要为“古华北类型”。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中原类型”颅面形态的居民陆续从中原地区迁徙至此。春秋晚期,随着中原政权的衰微,以“古蒙古高原类型”颅面形态为主的北方部族从该地区以北的草原地带不断南下,带来畜牧业经济,并促进了该地区人群构成的多元化。为抵御北方部族的侵扰,中原政权开始大规模迁民戍边,“古华北类型”“古中原类型”和“古蒙古高原类型”三类人群短暂共存。战国中晚期,北方部族势力逐渐弱化,中原政权通过政治手段和通婚等...
-
-
摘要: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2.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3.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4.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5.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6.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