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向东(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道德生物增强是一项旨在通过生物医疗干预来增强人类道德的倡议,其主要倡导者认为道德增强可以通过以生物手段提高人们的同情心或共情能力来实现。尽管利他主义和道德都可以被认为具有进化来源,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功能,正是这个事实使得人类道德生活变得极为复杂,而道德的内容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和社会交往的本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此设想的道德增强倡议在经验层面和规范层面上都存在严重问题,不仅不具有充分合理的可行性,而且在大规模地强制实施的情况下反而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根本形态,让人们丧失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
-
作者:解志勇(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摘要:传统上复议、诉讼等对行政权的监督,过于强调个案和局部,而在系统性、全局性维护行政法律秩序方面有所忽视,亟需行政检察进行补位。行政检察制度虽进展明显,但其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尚存在薄弱环节。其监督范畴涵盖全部行政活动和行政诉讼。依申请而启动的监督救济,须遵循补充性原则;依职权而启动的检察监督,须遵循谦抑性原则;两类监督原则上不受期限限制。其基础功能是,通过对行政法律实施活动进行检察调查、抗诉、建议等,构建、维护和恢复良好法律秩序,以及对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等。
-
作者:张清江(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
摘要:礼乐文明的深层精神,植根于实践者对礼乐根基的信仰而作出的回应行动。对礼乐文明的深度解读,必须从“经验”视角揭示实践者在礼乐行动中的意义发生及其影响方式。天人关联是礼乐经验的精神基础,圣人“制礼作乐”来自对“天”之终极实在性的源初体验,“人道”的礼乐参与建基于“事天”的超越性追求。在礼乐的具体实践场景中,实践者身体、信念与氛围的交织,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显现的“感应”世界,使实践者获得与宇宙本源接应感通的意义经验。参与礼乐实践是人类回应天道的内发必然行动,其导向的政治伦理功能,是遵循天道的后发秩序结果。从...
-
作者:李英飞(1)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北京100083
摘要:中介化治理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激励商业金融支农探索出的新型治理机制。通过组建各类组织中介形成的地方市场部门化、信用优势汇聚、结构力量转化三个相互关联和协作联动的制度机制,中国政府得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中介化治理作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社会诸领域转型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识性生产和价值统合作用的总体性治理机制,不仅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新型政府治理形式。
-
作者:吴忠民(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并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原因,就在于自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成功的历史性变革。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制度构建的维度看,这些历史性变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奠基性影响;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得以形成的维度看,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维度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可持续的积极促进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安全推进的维度来看,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保障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了解农村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就不可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何以塑就、...
-
作者:冯辉(1)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社会整体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中国的政府治理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重要目标,法治是这一实现过程的保障。政府治理的组织、职能和规范体系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塑造了主体、行为和规则基础。应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建设并重,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平衡协调和实质公平为理念,形成对政府治理的有效激励、及时纠错和科学问责;以治理分权、治理竞争、公私融合为核心完善政府治理的组织基础,以利益平衡、精准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为核心完善政府治理的具体职能,深化政府治理决策的合理性审查与后评估;完善政府治理的公共...
-
作者:赵汀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北京102488
摘要:当下人工智能的思维采用贝叶斯方法论,因此重新提出了经验论的问题。先验论对休谟因果问题的解决并不成功,贝叶斯方法另外给出了对休谟问题的经验论解决。休谟问题的核心是不确定的“未来”,人工智能将抽象的未来简化为可操作的“预测下一个标识”,在没有借助先验方法的条件下,成功地以贝叶斯方法去保证预测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这迫使我们去反思人类思维本身,重新思考经验论与先验论的经典难题。可以期待,如果发展一种属于经验论的动词逻辑,或可解释更多的思维秘密,也或可为人工智能增加一个分析和预测的维度。
-
作者:朱斌(1);李路路(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摘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开启了“第二次大转型”,即经济增长动能转型,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这次转型同样对收入分配机制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显著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这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也推动了市场形态的转变:过去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形态转向个体化的市场形态,工作组织与就业者原本的紧密联系出现弱化,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市场参与者直接分配而不再通过高度组织化的体系间接分配。使用CGSS2012-2021年的调查数据对...
-
作者:袁祖社(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西安710119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没有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排除在历史进步观念之外。西方现代性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负面后果,是人在与自然、共同体以及自我的三重疏离中失去了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在谱写新文明形态过程中确立了生态实践路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实践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建构,以生态和绿色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
-
作者:韩东育(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长春130024
摘要:在国际法到来之前,东亚曾形成过以中国为核心的长期稳定的区域秩序。其日用生活上的主要支撑元素,是惠及东亚全体的区域公共产品。随着近现代秩序的重组和公共产品的更新,区域关系的走向和发展,亦发生了可以逆料的变化。然而,在东亚国家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公共产品已再度惠及区域国家和世界的今天,关注和认识公共产品的流变历史与区域体系兴替机理间的关系,或将为揭示和解决相关研究领域的盲点和盲区问题,提供新的观察维度和有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