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长中(1)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民族文学与口头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学批评不能再受限于作家文学批评范式及其话语惯性,不能再将其纳入“口头/书写”这一等级论批评逻辑。立足民族文学与口头传统互嵌所形成的交混性文本,反思当前民族文学批评惯于对书面/作家文学批评范式及其话语的路径依赖,倡导一种基于口头维度的批评方法,是深化和发展民族文学批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途径。在理论意义上,以“上下联动、内外贯通”的大文学观、大批评观,把握民族文学的交混性文本特征及其生产机制,并将之纳入与社会时代整体互动格局;在文学意义上,考察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
-
作者:桂华(1);贺雪峰(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惠农资源投入为农民实现美好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在以项目为抓手、以技术为手段、以行政为主体的资源下乡方式下,农民虽享有政府供给公共服务但主动性不强,出现政治有效而治理效能不高的基层工作悖论。依托鼓励基层改革的体制优势,一些地区创新资源下乡方式,将群众参与和需求表达贯穿于资源落地环节,弥补项目制短板并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下乡方式关键是通过规范的制度形式将国家资源变成村庄资源,利用国家投入激活村级制度运转,让群众在振兴乡村的实践中提升主动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寻找将党...
-
作者:于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中国史学的“主体性”,是历史学家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产物,亦即历史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的生成过程,是中国史家彰显“主体意识”,追求信史、良史,揭示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的过程。千百年来,史家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无私奉献自己的学识和生命,以无愧前人、启迪后人的历史自觉精神,铸就了中国史学主体性。当今中国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进一步体系化学理化,而加强历史认识主客体研究、重视中国史学主体性研究,则是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这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凸显和践行...
-
-
作者:陈金钊(1);李德进(2)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上海201620;(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桂林541001
摘要:在制度、体制完备的情况下,法治实现也是个方法问题。法治思维能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区分衍生出两种思维规则。实现形式法治的思维规则包括接受制定法的约束,将逻辑规则作为思维的指南,做到顺从语义、正确使用体系思维、寻求立法者的意图等。而在形式法治难以企及之处,则需要实质法治思维规则的介入,包括带有目的的观察,区分解释、衡量和续造等。如果能用形式法治思维解决纠纷,就不使用衡量、续造方法。法治思维的终极目标是对正义的追求。
-
作者:韩志斌(1);马峥嵘(1)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中东研究所,西安710069
摘要:在西亚北非沿线地区存在一条若隐若现的丝路城市带。这些城市构成了从北非沿海到西亚海滨的“环海边城链”,甚至深入至中亚腹地。阿拉伯帝国的边城起源可追溯至希腊化时期,受到了亚历山大希腊化城市、塞琉古商业—军事城邦、帕提亚自治城市以及萨珊王城的影响。边城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为服务于帝国的军事扩张而出现的,其发展共分为两个阶段,即欧麦尔时期和奥斯曼之后的伍麦叶哈里发时期。这些城市在丝路贸易的联结和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形成了一条横贯亚非大陆的城市带,由此构成了现代中亚、西亚和北非城市带的雏形和丝路城市文明...
-
作者:李包庚(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现代性是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起的一整套价值理念,是现代化不同阶段所蕴含的内在精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率先进行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因而取得了优先定义现代化、现代性的话语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性构建方案,摆脱对现代性的“依赖或脱钩”迷思,合理借鉴发扬现代性的科学与创新、民主、自由、平等与开放精神,又辩证地扬弃了现代性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制度偏见、价值偏见及生态非正义性等消极因素,自主探索出一条后发国家赶超型现代化的新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逻辑、价...
-
作者:王天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100720
摘要:劳动法源自国企劳动合同制改革,通过全员书面合同将固定工转变为劳动者,在立法中表达为基于身份的权利集合。随着非规范用工问题的出现,从属性理论进入我国学理和司法,构建了劳动关系认定的“合意—事实”解释框架,形成了从属性身份,并在立法论层面改造倾斜保护学说。但从属性理论无法突破身份构造的固有局限,难以破解超龄劳动者、建筑业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难题。顺应数字化和老龄化趋势,应以行为构造重塑身份构造,建立身份与行为的双层结构。劳动法规范以劳动行为为起点,藉由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事实行为的分类,构造身份化的...
-
作者:方长安(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新诗是中国诗歌进入现代社会后的新形态,一方面其发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性事件,本身就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与“书写”;另一方面,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新诗作品,创造性地表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体系。新诗书写中国精神具有四大特征与经验:一是将新诗自身建设与中国精神书写相结合,以现代性新诗传承中国精神;二是将中国精神对象化为特定的“事实”,通过具体的叙事、抒情表现中国精神;三是重审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夯实新诗书写中国精神的根基与力度;四是放眼世界,在文明互鉴中拓展中国精神的...
-
作者:杨立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在经过了百多年西典中译的浸润后,当代中国思想的语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语境下,以重新奠基为指向的当代中国形上学建构的根本困境之一在于,既不能无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现代哲学在思维的起点上的探索和积累,又要避免陷入各种不同形态和程度的主观主义。从纯粹经验世界展开思考,在纯粹经验世界里对变化、时空、心灵与身体、自我与他人等作阐释性分析和论证,可以揭明经验里的客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经验世界的整体性和关联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以不能在作为整体的经验世界里获得理解的根本原理(比如变化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