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燕红忠(1);庄砚(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货币对于东西方文明发展来说都很重要,但对中国的意义则更加重大。宋代国家纸币的发明,形成了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第一次分流。从明代中叶起,随着政府货币主导权的消退,货币发行逐渐由民间机构主导,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多样,形成了一种地域性货币体系,通过记账转账、划拨冲销、信用支付、对账清算、异地汇兑等机制,实现伸缩性的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而西方则通过从金银复本位到金本位制的演进及银行制度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强化以银行体系为核心的纸币发行和存款创造货币的方式,构成了中西方货币制度发展的第二次分流。明清至近代时期中国独...
-
作者:吴付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对“历史周期率”的科学阐释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区别于对历史进程中本质必然联系进行深入揭示的历史规律,历史周期率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频繁出现的治乱兴衰、王朝更替现象的经验描述,本质上是一个关涉政权如何长久实现稳固和长治久安的政治课题。历史周期率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历史现象“周期性地重演”的历史结果,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历史规律必然性的实践运行。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周期率问题是旧的生产方式压倒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形态的倒退,这是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理论基石。掌...
-
作者:王嘉新(1)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西安710049
摘要:20世纪的欧陆哲学历程内含两个哲学动机之间的张力,一个是基于意识哲学构建理性的普遍主义,另一个是如其所是地揭示流动经验中的活力生命。二者的纠缠与张力塑造了迄今为止的广义现象学运动,平衡乃至重构二者的关系也是当代欧陆哲学的内在追求之一。经典现象学没有充分回应对意识与生命关系加以平衡的诉求。时至今日,德法现象学一直在回应着这一诉求,并从意识与生命再平衡的角度,对生命的内涵予以揭示,这些理论探索趋向一种可称作“超越的活力论”的哲学立场。这一立场从力与运动出发,刻画了生命奠基意识并在意识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基于这...
-
作者:翁列恩(1)
作者单位:(1)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提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议题,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主要经历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缘起、供给侧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政策工具多元发展以及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治理创新等四个发展阶段。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等理念,总结提炼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制度整合—资源统筹—治理创新”理...
-
作者:姚东旻(1);董鸿儒(1);徐傲晗(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2206
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选择合适的财政补贴对象成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基于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系统评估家庭补贴和企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差异。研究发现,家庭补贴对于人均工资水平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效果更优,企业补贴则更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政策实施周期、家庭边际消费倾向以及财政支出增长的变化,会改变两类补贴的比较优势;提升家庭边际消费倾向有助于提升财政补贴的短期政策效果;家庭补贴与企业补贴的政策优势具有互补性。当前,我国应明晰补贴政策核心目标,灵活调整补贴对象及其方式,实现短期需求拉动和长期可...
-
-
作者:余南平(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特别是开源模型引领的低成本、本地化垂端部署趋势,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时代的开启。与以往任何技术不同,AGI将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实现技术自创生,引发全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深刻而彻底的变革;凭借其高度通用性和跨域融合能力,在多个维度重塑国际权力结构,并引发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变化。AGI极高的技术壁垒还将进一步增强全球权力的非对称性,带来国际权力结构出现新“极化”的潜在风险。尽管AGI的技术边界尚未明确,但因其强大的跨域融合能力,伴随其演进过程,开源与闭源人工智能技...
-
作者:林甸甸(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商周之际,空间权力、空间知识与空间话语三者互动同构。殷商空间观以“立中”仪式与“四土”制度为基础。周人接受“西土”的身份起源并继承了“中国”的身份认同,建立了“上天—土中—四方”的空间话语体系,将原本作为政治实体的“四土”转化为虚指的整体,以“民”作为政治实体,建立“皇天—天子—万民”的德政话语。空间维度的拓展促成了新的话语实践,强调纵向权力关系的“庶邦”“万邦”,逐渐代替了强调平面方位关系的“多方”。空间指称的演变为“天下”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作者:郭凯明(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客观认识中国生产网络变迁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动因。在生产网络变迁内生于技术进步的视角下,全面评估1995—2022年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二产业中性技术进步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网络变迁;第二产业中性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分别主要源于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通过加快要素结构转变,产业中性技术进步对冲了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使劳动收入份额发生U型转变;第二产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或将成为今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主导因素。当前,推动中国...
-
作者:凌鹏(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包含着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丰富讨论,“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思想资源。“先尽亲邻”这一土地买卖习惯构成了识别“义”的关键视角,但民国以来对“先买权”的理解未能把握其中包含的“义”之逻辑。“先尽亲邻”强调对买卖双方主体的“义”的要求,而非对权利的分配。通过对历史和案例的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该习惯经历了由国家法律变为民间习惯,又被法律所限制的复杂过程。“义”的逻辑带来了行动者在道德层面的自主空间,既需要司法主体的裁断,又构成法的道德基础。这一逻辑背后所包含的德与法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