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绍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内容主要是训诂、考据。作者对杜甫的《寄岑嘉州》、《寄高适》、《西枝村置草堂地》、《丹青引》、《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诗得怀》等五首诗的释义和系年,与杜诗注家仇兆鳌、浦起龙、杨伦、施鸿保等历来的注释有不同之处。
-
作者:吴申元(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周源和同志的《清代人口研究》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提出了一些新鲜见解,读后甚有启发。但我感到,文中有些地方提法不够准确,论证不尽妥当。兹就其中较明显的两处商榷如下:
-
作者:朱贻庭(1);赵修义(2)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本文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对韩非"法治"学说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想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并联系德国唯意志论者尼采的伦理思想论及了非道德主义的一般特点。作者认为,韩非的"法治"学说只认法,不要德,在极端夸大法(暴力)的地位作用的同时,否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否定了道德本身。韩非非道德主义的理论根据是"自为"(即为己)人性论。把利己主义贯彻到底,"唯利无义",必然否认任何道德的存在。韩非非道德主义的产生,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追求和攫取权、利的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它在理论上是极其荒...
-
作者:宁汉林(1)
作者单位:(1)北京政法学院
摘要:本文对刑事诉讼法学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对我国刑事诉讼是否应该采用无罪推定原则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奴隶社会中、后期及封建社会的部分刑律中包含了无罪推定的某些实际内容,可视为实施无罪推定的开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以无罪推定作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并使这一原则的内容系统化、完备化。作者认为,我国的立法工作与刑事审判都要以实事求是为指针,但不应因此而排斥与取消法学与各类法律的固有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都鲜明地体现出是以无罪推定作为刑事...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鲁迅的小说是我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觉醒与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文学觉醒相结合的产物。作者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史诗性和新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现实主义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才有生命力,今天要很好地继承鲁迅的传统,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从而繁荣我们时代的新文艺。
-
作者:查汝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摘要:本文指出:在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中有四项——相对论,原子结构、基本粒子的发现和量子力学,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核酸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对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辩证自然观在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开始科学地确立起来,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四大成就才使它得到全面而充分的论证,它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生命观、意识观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对世界的统一原则、矛盾原则、无限原则、系统原则的认识大大深化了。
-
作者:冯契(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说明:王夫之在批判和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逻辑推进了一大步。作者认为,王夫之在辩证逻辑方面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提出了'克念'的学说来反对唯心主义者所谓'无念';其次,王夫之还揭示了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的某些辩证性质,提出了'言、象、意、道'统一的逻辑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来批判唯心主义的种种论证方法。在批判的同时,王夫之又从正面提出了'象数相倚'、'由用而得体'、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方法论原理。这表明他对'类'、'故'、'理'等基本逻辑范畴及概念的对立统一原理,作了比前人更深入的阐述。...
-
作者:袁文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转移,不是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所致,而是由垄断价格因素造成的。在世界市场上,商品是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即使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仍然发生作用。作者认为,有人以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不等价交换为依据,提出第三世界国家"同世界市场决裂"的主张,是不可取的。
-
作者:高王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摘要:你刊今年第二期发表的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一文,在使用"计量历史学"方法于历史人口统计方面,做了一些值得欢迎的尝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周文在表一中估算了顺、康、雍三朝人口数量。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一直把发表社会科学各领域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和培植新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有不少是年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品。同样地,《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