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葆初
摘要:这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第一部研究拿破仑的专著,是我国近几年来日趋繁荣的世界史研究园地的新收获。为拿破仑这样一个人物写传记是不容易的,因为目前国外具有国际水平的拿破仑传记为数已不少,其中已有好几部翻译介绍到国内来,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为拿破仑写新传。李元明同志是专门研究近代国际关系史的,认为拿破仑对十九世纪的欧洲和欧洲国际关系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为了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曾对拿破仑活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横断面的研究,写过《论拿破仑的外交政策》、《拿破仑法典》等方面的论文,提出他的见解。现在,他又对拿破...
-
作者:朱永新
摘要:人作为思维主体,在把周围物质世界乃至自己的身体器官当成客体来认识的同时,也对主体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行反思。这是人之所以提高到人的境地、有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当人的意识返回自身,用智慧的解剖刀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各种心理学思想便产生了。因此,虽然现代心理学的产生由1879年威·马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对于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却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那么,在中国这块空间、古代这段时间内是否有过各种探讨人类心理奥秘的心理学思想或学说呢?燕国材同志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和《汉魏六朝心理思想...
-
作者:韩志国
摘要:1984年11月6日至13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在安徽省巢湖市联合召开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这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同题的讨论会。与会的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探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
-
作者:李治亭
摘要:这是作者自七十年代初以来研究努尔哈赤的学术结晶,也是我国研究清史的新篇章。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奠基人。他于1583年起兵,直到1621年去世,在近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驰骋于东北大地。他首战抚(顺)、清(和),而开原,而铁岭,而沈阳,而辽阳,最后耀武于锦(州)宁(远)之间。努尔哈赤的军事活动,连同他的人生行程达于宁远(辽宁兴城)坚城之下而转瞬结束。他的一生的经历,恰似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充满了惊险与传奇的浓郁色彩。他的业绩,比之历代创业之君毫无逊色之处;他的胆识和才略,足以使那些真正的军事家叹为观止。他创立的八旗制、...
-
作者:孙飞(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提出,没有言词原则,便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诉讼。作者认为,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贯穿着言词原则的基本精神,言词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的原则之一,是探求案件客观真实的必需要求。作者据此分析了几种证据的审查判断,认为只有在法庭上以直接的、言词的、辩论的方式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
作者:怀双
摘要:1981年,朱德生在《关于哲学史的分段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载《外国哲学》第一辑)一文中曾经认为,现在一般哲学史著作仅仅按社会经济形态来划分哲学思想发展的段落是不科学的。因为"哲学发展史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规律,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否则它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为了正确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就"
-
作者:胡庆钧(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阐述云南西盟佤族、西藏珞渝珞巴族和四川凉山彝族的民族学资料入手,剖析了奴隶制内部的几种形态、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指出:云南西盟佤族还保存着父权奴隶制,正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占有制以前的先行阶段;西藏珞渝珞巴族则较前者进了一步。处于父权奴隶制向奴隶占有制的过渡阶段;而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则已完成了这个过渡,进入了奴隶占有制度。本文原是作者1983年8月在加拿大参加第11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后来又经过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
作者:谢小庆(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摘要:自弗朗西斯·培根以来,"观察—归纳"的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然而,今天人们更多地注意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开始重新考察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重新考察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问题。这主要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起因于心理学的研究。本文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揭示论证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加工作用,分析认识过程中可知性和局限性、继承性和革命性等基本矛盾,论证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
作者:朱晓进(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中国三十年代左翼农村题材小说放到历史的和时代的背景中去考察,明确肯定了左翼作家们对文学的时代感的追求并在此前提下总结其功过得失。本文认为左翼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它所创造的大批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形象较全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实质,从而充分肯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作者:周勤(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庄子自由观中至人精神和命定哲学的尖锐对立,指出庄子的自由观是基于超世和顺世矛盾之上的游世主义哲学。它体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庄子思想中的深刻对立和奇特统一,有别于所谓阿Q式的混世主义和喜剧式的滑头主义。文章认为,庄子的游世主义哲学是中华民族思维历程中自我反思的早熟性和先天不足性的折射现象,体现了宗法结构的社会共同体对于个体性主观意志的制约。几千年来,这一思想对整个民族、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观念形态产生了极大的渗透力。所以,在探究儒家传统思想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的同时,不应忽略"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