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尚清(1);薛永应(1);周明镜(1);石铭鼎(1);张思平(1);陈栋生(1);唐国英(1);陈关顺(1)
作者单位:(1)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组
摘要: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水运条件优越。长江流域资源丰富,亟待开发。但我们过去对它的综合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因而存在航运落后等一些问题。本文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报告。本报告对于如何振兴长江航运,搞好防洪、发电,逐步建设一条横贯东西、带动南北的产业密集带,以及改革水资源和航运的管理体制等,都提出了具体建议。
-
作者:于光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
-
作者:姜维壮
摘要:这是两本财政理论专著。两书在一些财政基本论点上,各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并以此建立了各有特色的财政学理论体系。两书都没有因袭以往财政学从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平衡、管理、监督活动出发建立体系的框框,而是侧重于从财政分配关系的客观经济内容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入手,紧密结合国家上层建筑的活动,研究财政活动和财政分配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在这方面。
-
作者:赵国良(1);郭元晞(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同国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同企业之间的一般关系;一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的国家同企业之间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着国家的最终所有权与企业的相对所有权,由此决定了二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与不同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从这样的二重性出发,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
作者:张晋藩(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本文从宏观角度叙述了中国封建时期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和沿革,并扼要地阐明了封建时代对职官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监督弹劾、致仕休假等制度,同时还论证了中国封建时代行政法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从中国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法中借鉴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规范详备的行政法规虽然是为剥削阶级专政服务的,但它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譬如:注意职官的权责分明,定期考课;严格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强调行政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和效率等,对我们今天建...
-
作者:陆立军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对经济结构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二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剖析;三是就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马洪、孙尚清主编),可说是对前两方面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反映。相对而言,第三方面的研究,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现实性也更强。
-
作者:潘博(1)
作者单位:(1)辽宁省—轻厅财会物价处
摘要:本文认为,无形损耗是机器设备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和生产成果三方面的"比较价值差";并系统论证了无形损耗与有形损耗、价值损耗与技术损耗的不同运动规律和各自内部的分类结构。还认为,有些人把无形损耗归结为"贬值",那是仅仅看到"价值损耗"而不重视"技术损耗",远未道尽无形损耗的全部实质。文章对无形损耗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价值损耗率和补偿率、经济效果系数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例演证。
-
作者:王晓东(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本文认为工业化以来的人类社会有三次技术革命。作者把每次技术革命同与其相联系的产业结构及再生产比例相对照,根据技术进步的特性,勾划出每个时期产业结构及再生产比例的变化特点。作者认为:第Ⅰ部类增长快是有条件的。从历史资料来看,各先进国家第Ⅰ部类的领先速度起初较快,但近几十年来已逐渐降了下来。今后由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大等因素,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将会超过第Ⅰ部类。作者在重点分析两大部类关系的同时,还阐明了第Ⅰ部类内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比例变化。指出:技术进步所引起产业结构及再生产比例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中国经济...
-
作者:叶嘉莹(1)
作者单位:(1)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对词的起源进行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词的起源实际上就是隋唐以来为配合新兴乐曲而填写的一种歌辞。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作者指出,唐声诗的歌唱对于长短句的词确曾产生过影响,但只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并无直接承继关系。六朝乐府诗在格式、风格以及依同一格式写歌词方面与词极为相似,但也不能认为六朝乐府诗是词的源起。唐宗教乐曲与词也有密切关系,并互有影响。作者认为,它们都对词有影响,但不可固执其中之一说以偏概全。本文将收入《灵谿词说》一书中。
-
作者:余炳辉(1)
作者单位:(1)浙江农业大学马列教研室
摘要:黎鸣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发表的《论信息》一文,从信息论产生的历史来考察人们对信息的认识过程,进而从物质的相互作用角度给信息下了定义,读后颇受启发。但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作者给信息下定义时,第一句概括便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又说'这里的物质不限于生命物质,也不限于有机界。'我们知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