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刚(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系
摘要:结构性失业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理论界注意的一个问题。西方学者把周期性失业以外的一切与经济环境变化有关的失业都定义为结构性失业,并认为它是造成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高失业率的根源。本文不同意这些观点,认为结构性失业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就或隐或现地存在。它是马克思阐述过的相对过剩人口的表现形态,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构成和表现方式。本文认为结构性失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不是暂时的现象,新的技术革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结构性失业。
-
作者:何炳棣(1)
作者单位:(1)美国艺术及科学院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翻检大量典籍方志和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对我国从南宋到现代土地数字所作出的考释和评价,认为传统中国的土地数字并不代表真实的耕地面积,而只是纳税单位。作者指出,从南宋"措置经界"、"打量画图"到明初编制"鱼鳞图册"的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对全国土地进行履亩实测,而是依靠田主自行据实陈报。明清土地数字的编制,在原额观念影响之下,也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差距。民国时期的土地数字原则上是耕地面积统计,但仍不能摆脱传统田赋亩额的影响,也失之过低。由于这些估计对解放后土地统计的影响,直到目前土地数字仍然欠实。本文详细考...
-
摘要:最近本刊陆续收到各地读者对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期望,择要整理如下:(一)开创学术自由的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刊物要办"活",必须对意义重大的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有争论的文章,更应当探讨与现实有关的重大问题。天津市罗宗强、北京市于德惠两位同志在信中都谈到,开展重大问题争鸣的必要性,并举例说明,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就人人关注的"物价问题",发表了"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的"几篇文章,"使人大开眼界,在比较中受到启发"."至今印象很深",而相比之下,1984年刊物登载的经济学文章"似乎平稳了一些"。
-
作者:黎鸣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刊有余炳辉同志对拙作《论信息》的评议,现答辩如下:一、我并没有把信息、运动、相互作用看作是"同等层次"的物质属性,也不认为有作这种划分的必要和根据。我只是在确认了力和信息都属于相互作用范畴之后才去划分它们的层次的。其理由是:力的作用表现为"二"个质点(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它首先是在时间可逆、没有历史的前提下被确定的;信息则不然,它的量的概念从"熵"而来,是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有关的。同时。
-
作者:冯仑(1)
作者单位:(1)中央党校
摘要: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到底是什么,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国家只管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完全可以放开。本文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规律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主要在于管理微观经济的共同的外部条件。所谓微观经济的共同的外部条件,指的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一切外部的公共条件,包括宏观经济的平衡条件、市场条件、公共服务条件和资源条件、生态条件。作者认为,国家只要把这些管好了,就能实现"宏观章法不乱,微观生龙活虎"。
-
作者:周其仁(1)
作者单位:(1)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
摘要: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条件下,对"农业活动适宜于家庭经营"的"再发现"。作者分析了农业经营活动的根本特性对经营组织提出的要求,又从比较中指出家庭经营形式不同于"工厂式经营组织"的若干特点,对这个"再发现"作了论证。在论述农业的根本特点中,作者根据有关科学材料指出,农业活动不是把环境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来把握,而是用生命构造的不确定性去对付农业环境的不确定性。
-
作者:筱斯
摘要:诗话是评论诗派源流、诗歌作法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述。溯其渊源,可以远推到锺嵘的《诗品》,甚至推到孔孟论诗的片言只语。但严格地讲,只能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的定型的诗话著作。稍后,司马光仿其体,续有所作,后人称为《温公续诗话》。虽然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而蔚为大观是在清代,并日趋系统化、理论化。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但数量上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亦超越前人。丁福保编选王夫之《整斋诗话》等四十三种为《清诗话》,颇为研究者所称道,但丁氏所收对清诗话的全貌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须加辑补。现代中国古典...
-
作者:肖舟
摘要:近几年来,郭沫若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的评论文章经常可见,研究专著也陆续发表。谷辅林同志的《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是其中饶有新意的一种。这是全面、系统地对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它不同于一般的作家论,也不是论文集,而是就若干专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八章,分别对郭沫若前期思想发展的条件、文艺思想、泛神论问题以及《女神》等诗歌创作、小说,散文、历史剧。
-
作者:林基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兴起于五四退潮期的浪漫主义小说诸方面作了研究,分析了它产生与衰落的历史必然性及由此决定的历史特征。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集中反映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处彷徨、动摇、苦闷、感伤的五四知识青年一代的情绪,表现了他们对黑暗社会既反抗又软弱,对理想既执着追求又悲观失望的矛盾而"不安定的灵魂"。本文认为文学观念方面崇尚自我表现,文学手法上偏爱主观抒情,作品风格上充满感伤情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虽然它很快由高潮走向衰落,却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
作者:罗由沛
摘要:我国过去研究西方逻辑史的专业人员很少;这方面的专著,无论是译著或我国自己的著述都出版得极少;至于西方逻辑的通史,则是一个"空白"。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杨百顺同志新著《西方逻辑史》,是填补这个"空白"的作品。《西方逻辑史》全书三十三万余字,材料十分丰富,其中不少资料是过去未译成中文的。在材料的剪裁组织上,对于过去无人细述的重要材料,书中则尽量讲得详细一些;对于过去毁誉不一的"旧案",书中不回避矛盾,而是以史料为依据加以重新评述。因此读起来不觉得材料堆砌,而是觉得丰富、简洁、得体,使人耳目一新。本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