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辅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要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必须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的能力,具有改善经营,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创造企业得以发挥活力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使企业有自己的独立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利润。它同满足人民的需要完全可以一致起来。这样,追求利润自然就成了企业经营的动力。为此国家要加强宏观方面的管理和引导。从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条件看,重要的是使资金、物资、劳动力和产品能够自由地流动。本文是作者提交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共同在北京召开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国际学术讨...
-
作者:郭齐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熊十力"薪唯识论"哲学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熊氏以主体建构客体,充分肯定了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中的能动性,在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些具有现代认识论意义的合理因素。熊氏对直觉主义创造性思维的阐发,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熊氏夸大了主体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夸大了直觉、灵感的作用,他的思想终究带有唯意志论的倾向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
作者:张持平(1);吴震(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系;(2)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诸子学说的原型观念蕴含于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它们的启承关系构成了先秦文化的有机联系。因此,局限于研究孔孟老庄,忽视三代文化,就不能对先秦哲学的逻辑结构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反之.透过三代文化的帷幕,我们则可以窥见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某些特有风貌。本文认为,三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殷周宗教观的发展趋向是:由对超自然的神性世界的盲目信仰,转向对充满生机的人文世界的理性探索。而这一发展过程的逻辑终点并没有滋生出哲学化的宗教理论体系,相反,通过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
作者:肖驰(1)
作者单位:(1)中国戏曲学院
摘要:本文从司空图的思维特征入手探讨《二十四诗品》的可理解性。文中提出:司空图是把道家哲人对实在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以及诗论家对诗美本体的省会三者统一起来。它既要求超越时间、因果的静观体知,又要求超越经验世界而进入实在。这同时也就把《诗品》置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的框架中。文章探讨了《诗品》的内在结构这个一向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详细论证了《诗品》品目之间并非不相连属,而系以象征道家天道观念的二十四气为线索,将一系列现象学审美范畴贯串起来。它既企图描述与天相类的人的情感变化,又表达着司空氏所体知的艺术精神的...
-
作者:陈孟麟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承寄刊登拙作的贵刊1985年第4期样书已收到。因我请人抄稿,漏五字而未发觉。此颇重要,请予勘正: 第126页第12行:"……指的是演绎推理",后面应加上"和类比推理"五字。
-
作者:康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的内容、性质、特点等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由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最后总是个人归于失败,人生价值被毁灭。从而,使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成为一种悲剧冲突。文章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探讨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文艺流派在表现这种中心冲突上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们外部的表现形态和思想内涵的各自特点,探讨了它们其后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正确地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作者:晓亮(1);戚名琛(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编辑室;(2)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住宅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住宅商品化。马克恩主义创始人是明确主张住宅社会公有的,采用直接的分配来满足人们对住宅的需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始的时候也是按照福利的原则而不是商品的原则来解决人们的住宅问题的。可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这个办法有种种弊端,难以行得通,于是才不得不允许住宅的个人所有和住宅的出售。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住宅商品应当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组成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住宅商品化,将使我国城镇居民的住宅问题解决得更快更好,从而使我国的建筑业成为国...
-
作者:贾敬颜(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本文从"汉人"一词词义发展变化的角度考察了汉朝以后近二千年来汉族汇合多个民族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意谓汉朝之人,至北魏末,变为中国人的别称。此后,"汉人"之称所指内容越来越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十六国至北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北方、西北各民族如鲜卑、匈奴、高车、西羌,氐,羯、赛等学习汉文化,改胡姓为汉姓,融入汉人行列。隋唐时不存在民族鸿沟,是民族大杂居、大融合的时代。辽时的契丹、金时的女真,元时的蒙古族在成为我国的统治民族时已不同程度地汉化;失去统治地位后,汉化更加迅速。作者认为,汉族是由多民族...
-
作者:杨海明
摘要:1962年,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学生吴熊和合著的《读词常识》出版后,它以丰富而又扼要的内容,流畅而又严谨的文笔,受到了读者的重视。23年后,吴熊和同志又把一部具有词学研究新特色的论著——《唐宋词通论》奉献给读者。作者在广泛利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独立思考,努力开掘,在书中补充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因而本书的出版,是词学研究的又一个可喜的新收获。通览全书有下列三个特色:
-
作者:牟世金
摘要:《文心雕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光辉遗产。它不仅一向为海内学者所珍视,也日益受到全世界文艺理论研究者的瞩目。三十多年来,台湾学者同样以此为祖国旷绝千古的"宝典",在版本资料不足的条件下,对《文心雕龙》作了一系列认真的研究。在此笔者力图就其所知,对台湾省《文心雕龙》研究的得失予以客观地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