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志忠(1)
作者单位:(1)湖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摘要:读了198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李江帆同志的《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一文,颇受启迪。但对其中关于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我认为有不确切之处。第一,李文认为,"眼务消费品不具有实物属性,没有体积、重量、长度等。"众所周知,服务包括为生产的服务和为生活的服务。就以为生活的服务来说,它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凝结在一定的物质产品中,如饮食业、服装加工业等;第二。
-
作者:程千帆(1);张宏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了杜甫一个关键时期(入夔以后)的成熟之作,科学地解释了杜诗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何以杜甫晚年嗜写长篇排律和联章诗.而以这些样式创作的一些诗歌,其雄浑壮丽,沉着酣畅,有的在整个杜诗中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杜甫创作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高峰。
-
作者:边燕杰(1)
作者单位:(1)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他在1983年对天津城乡千余户独生子女家庭所作的调查,分析说明我国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类型日益增多,对简化家庭、亲属关系,建立合理的家庭结构,改变生育现、家庭观,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以及发展生活服务事业等,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是符合现代化的要求的。但是也带来了如怎样对待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怎样解决影响人口流动和老人乏人照顾等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作者:吴晓明(1);俞吾金(1);欧阳光伟(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近代提法以及恩格斯的解答,提示出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方法论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如果有同一性的话,它们是怎样同一的?如果没有同一性的话,它们何以不能同一?它包含两个环节:(1)思维与存在是以何者为中介的同一(或以何者为障碍的不同一);(2)与这种中介相适应的方法。从哲学基本问题中明确揭示出方法论问题,其目的正在于将方法论整合进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之中。文章试图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分析抽象出一个既是普遍的、又能达到具体的理解方案,力图把"何以如此"以及"怎样如此"的理解贯彻到"是否如此"的...
-
作者:蔡富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摘要:汉语"民族"一词原泛指各个时代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1913年对现代民族нация下了定义,指出它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在汉译的斯大林著作中,нация也被译为"民族"。于是,在我国学术界,"民族"这一术语出现了一词二义;说者取义不同,因而混乱孳生。为了澄清这一混乱,本文对斯大林的нация定义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提出的,他对现代民族аация所下定义主要出于政治考虑;而作为一个民族学的范畴,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把广义民族的特征作为现代民族的特征概括在...
-
作者:王利明(1);李时荣(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2)国家经委经济体制改革局
摘要:国家所有权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事立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从所有权的内在结构即权能出发,对国家所有权诸种权能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考辨;以此为基础,作者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在所有权权能上的合理分离与联系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所有权的内在结构包括所有人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国家所有权的诸种权能,都可以根据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通过法定的程序同国家所有权发生分离,而并不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其关键在于国家享有支...
-
作者:马也(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本刊1983年第3期梁淑安同志《近代传奇杂剧的嬗变》一文的观点进行商榷。本文认为歌、舞、剧的高度综合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根本规律。地方戏的出现,是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并不是向话剧的"过渡",近代戏曲从未产生过"要求摆脱音乐舞蹈等陪伴因素而独立发展的明显趋势"。并认为,从杂剧传奇到地方戏,是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运动,而不是传奇"淘汰"了杂剧,地方戏又"抛弃"了传奇,话剧"取代"了戏曲。戏曲艺术自身向前发展,而戏曲艺术中歌、舞等基本表现手段不会变,它的基本规律不会变。戏曲与话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
-
作者:汪信砚(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刊1983年第6期发表《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以下简称《新议》)一文之后,陆续收到几篇商榷性稿件。除1984年第4期摘登了王孝哲同志的一篇外,这里再摘登两篇,并请《新议》作者王鹏今同志就部分问题作答辩。
-
作者:向翔(1)
作者单位:(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始自然美的剖析,试图从"对象——主体——审美关系"链条上把握美的本质。美的发生证明,美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未经人劳动改造过的原始自然美也不例外:自然事物只有同人构成审美关系,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在美的实现过程中,具有潜在的美的属性的对象、具有美感的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潜在的美在审美关系中给人以美感享受,才成其为现实的美。本文认为,要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说明美的本质,尚须加以具体界定和分析。对此,文章提出"在审美关系中的对象化"和"合乎美的规律的对象化"这样两个不同的层...
-
作者:陈新汉(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王鹏令同志在《新议》中,在把内容理解为事物要素与内部形式的统一,把形式仅仅理解为外部形式之后,进而认为"内容这个范畴全面地表征着事物的本质,它是本质范畴的具体化",而形式则属于现象的范畴,因此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这样就把内容和本质、形式和现象范畴的规定混淆了。我认为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是从不同方面来反映事物的两对范畴。内容从事物的一切要素构成的整体上来反映事物,形式从事物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上来反映事物。本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