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应必诚(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红学史上争论最多的有关《红楼梦》的思想性质、思想倾向问题入手,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说了这部古典小说巨著的思想和艺术。文中联系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点,剖析《红楼梦》的思想性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其直接表现,就是对人性作出新的解释,或朦胧、或明确地提出从封建秩序、封建伦理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进步思想和要求。文章分析了贾宝玉是一个时代尚未成熟的新人典型,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未来的典型,指出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就是当事物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敏锐地把握了它的特质,并以大大超...
-
作者:田晓岫(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杨堃教授新著《民族学概论》是建国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民族学基础理论著作。本文认为,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民族学基础理论,反映了杨先生重要的学术观点,是这位老民族学家半个多世纪理论研究的学术记录。本文还认为,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对于中国向西方民族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总结。如所周知,资产阶级民族学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都产生自西方,本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族学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一个学派苏维埃民族学的学术成果上,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本文指出,《民族学概论》的可贵之处在于,...
-
作者:黄风(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发表的《论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一文把"刑事政策"等同于英义的"criminology"。我认为这个等号划得不对。 "刑事政策"一词起源于德文"Kriminalpolitik",由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在1803年所著的刑法教科书中首先使用,后来被德国学者亨克和李斯特等人加以推广。"刑事政策学"用当时学者们的话来说是"研究对犯罪的社会反应体系应如何改善的学科";在一些不使用这一术语的欧美国家。它被称为"刑罚学(penology)"。
-
作者:李庆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发表的杨承训和余大章二同志的《论列宁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战略思想转变》一文,对列宁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该文认为:"从历史事实看,共耕制和合作制一直是两个并存、并行的体系。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是这样,新经济政策时期更是这样。"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在1921年以前,共耕制和合作制的确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在转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二者之间则产生了交叉以至融合的趋势。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
摘要:本文是对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问经济建设、体制改革、思想文化建设等问题的回顾和思考。在经济建设部分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一些方面确实有所转变,但转变的自觉性还不够高,有的时候仍在追求产值和攀比速度,对提高经济效益还有所忽视。在经济体制改革部分指出,我国在微观经济的放开搞活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在宏观经济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应探索如何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尤其要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在改革的总体规划之下,走"渐进式"加"小配套"的道路。在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问题部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
作者:刘瑞明
摘要:汤炳正先生已年近古稀,是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屈原学会会长,素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称。汤先生研究屈赋已四十余年,但是坚持"良工不示人以璞",仅在六十年代初发表了《〈屈原列传〉理惑》和《〈楚辞〉成书之探索》两篇论文,即博得了学术界好评。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奋笔疾书,成篇较多。后来,他精选了二十篇文章辑为专著,题名为《屈赋新探》出版。
-
作者:姚劲超(1)
作者单位:(1)天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感性认识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主客体两方面诸多因子的动态过程。在整个感性认识形成的过程中,既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运动,又有心理的、意识的运动。产生感性认识的过程绝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观外界刺激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主体创造性在内的能动的认识过程。作者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结合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主体在产生感性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各种能动作用及其具体内容作出初步阐述。
-
摘要:该刊是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主编:徐中玉、钱谷融。创刊五年多来,发行国内外,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它设有基本文艺理论、新方法论探索、艺术谈、创作谈、文艺论坛、古典文论新探、外国文艺理论译丛等专栏,分别刊登理论和创作问题的探讨文章、古典文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国内外文艺思潮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文论信息"中摘登国内外近期有影响的文艺学论文,综述某一专题的讨论情况。
-
作者:杨堃;王文宝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多采的民俗。在我国的古籍(如《诗经》、《礼记》)、文物(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彩绘帛画)中,存有大量的民俗资料。过去,统治阶级为了了解人民的思想动向以及宫中的娱乐,往往命人采集歌谣为之吟唱。如汉代设立乐府机关专司此职,并在采集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形成了"乐府诗"。过去也有人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如[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清末民初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等,就是我国在民俗学方面的积极成果。但把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建立组织,发动全国采集歌谣,...
-
作者:王珏(1);韩康(1);卢中原(1)
作者单位:(1)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摘要:本文认为,建立一个对内对外开放的、通畅的和协调的计划市场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长期目标选择——计划市场模式——的核心内容。文中论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要求由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不断完善走向全部生产要素市场的开放。本文设想:全国规模的计划市场体系的实现途径应该是,先行开辟地区规模的资金市场和按劳动力类型分层次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并以"返还差价款"形式促进生产资料市场逐步统一化,以此作为整个计划市场体系的先导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