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袁绪程(1)
作者单位:(1)广西社会科学院
摘要:生产方式这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关于生产方式的提法,学术界更是意见纷呈。这里编发的三篇文章,也是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二篇文章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的形式,生产关系也是生产的形式,前者处于生产的第一级层次,后者处于生产的第二级层次。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顺序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
作者:郭树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生产方式这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关于生产方式的提法,学术界更是意见纷呈。这里编发的三篇文章,也是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篇文章认为,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生产的自然形态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而生产的社会形式也制约着生产的自然形态。一定的生产方式把一定的生产力及其形式作为前提条件,而一定的生产关系则不过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内部的必然关系。
-
作者:瞿霭堂(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汉藏语研究的情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在汉藏语系框架分类上,应视具体语言的不同而作具体的分类,不能拘泥于语系、语族、语支三分法,因此,作者认为,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不是一个平面上的东西;在语言融合方面,作者主张应区分替换与融合的不同,并就此提出了三种替换模式;在底层问题上,作者指出,长期来,底层概念的含糊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并分析了底层的特点及其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发生学分类与类型学分类上,作者认为,根据新的类型学分类标准.可以把这两种分类法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
作者:王洪模(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摘要:对陈独秀的一生应如何评价,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陈独秀一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陈独秀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后,组织托派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蜕变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又拒绝党的教育、挽救,党中央开除陈独秀的党籍是完全正确的。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脱离了托派组织;在抗日问题上,表现有爱国心,拥护全民抗战,但他远离广大人民的火热的抗日斗争,在政治思想上仍与托派藕断丝连;他反对我党的抗日...
-
作者:查汝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狭义自然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不是一个只有本层次独有范畴的体系,而是一个既有自己的独立范畴、又有和一般辩证法共用的范畴的混合范畴体系。基于这一认识,并根据建立范畴体系的(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等)一般原则,作者提出了一个五类(整体范畴、联系范畴、发展范畴、宇宙总规律、综合范畴)四十种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的设想。本文还着重从关于四种自然、提升一批新范畴、关于信息观、如何使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精确化、关于宇宙总规律、关于运动形式等六个方面讨论了一系列众所关注和众说纷纭的哲学问题,并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对...
-
作者:张琢(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着重从哲学的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女神》和其他有关的论述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阐述其这一时期"泛神论"思想资料的来源、在诗歌中的体现、在哲学上,政治上的性质、进步作用和局限性。文章认为,郭沫若借助于"泛神论"表现了狂放恣肆的叛逆精神,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激情,奏出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交响乐中个性自由的最高调,体现了"五四"时代大破坏,大创造的时代精神,在新诗发展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章指出,...
-
作者:沈铭贤(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爱因斯坦改变了对科学及其创造过程的传统观念,对当代科学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等举起爱因斯坦的旗帜,有各自的理由,也有各自的成就。然而,它们都未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爱因斯坦对科学哲学的伟大贡献。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具体地分析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的特点,具体地分析西方科学哲学的成败得失,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研究。
-
作者:万奇(1)
作者单位:(1)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贵刊198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文章《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乌热尔图的全部作品则在达斡尔人民时代际遇中的情感振动里,具体细致地艺术再现了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特征。"(见贵刊第3期第33页1—2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搞错了,乌热尔图的作品所反映的是鄂温克人民的生活(只要翻一下乌热尔图的作品就知道了),而非达斡尔生活,鄂温克和达斡尔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请予更正。
-
作者:钟学富(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认为变异度扩大了信息的客观基础的观点提出了异议,指出变异度只是信息概念的前提,而不是它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客观基础是事件之间的统计关联,本质特征是消除不确定性,因而信息的哲学本性不是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而应当属于关系范畴。同时阐述了变异度概念所包含的差异和同一的对立统一。指出它是信息概念中辩证法的核心。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信息的统计定义的直观性问题,指出直观性概念在认识论上所具有的原则性意义。
-
作者:栗劲(1);王占通(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律系
摘要:以往的学者多认为奴隶社会的礼不是法,刑才是法;或认为礼虽然具有法的属性,但礼外还有独立的法,即'刑'。本文认为,奴隶社会的'刑'仅仅是刑罚而没有法律内容;礼才是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作者提出:奴隶社会的礼既具备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既符合道德规范的结构,又符合法律规范的结构,因此,'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