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热诚欢迎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业余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一、本刊欢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题研究成果,书评,读书笔记,学术通讯,经济、文化、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以及对已发表的文章的评论等。不发表时评、政论、漫谈、零讯一类的稿件。
-
作者:张志忠(1)
作者单位:(1)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
摘要:本文从考察当代文学派流的形成、兴盛、演变、衰落入手,总结文学流派系统运动的规律。本文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西南边疆诗人群,"荷花淀派"、上海工人作家群,五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期的"山药蛋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湖南作家群、北京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改革者文学、"新边塞诗派","海派"话剧、"朦胧诗"人等流派(和准流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对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方式、文化修养、艺术渊源,以及题材的选择、人物塑造、风格追求、艺术个性和形成流派的主导思想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作者提出了划分文学流派标准的意见,并指出,...
-
作者:彭鑫政(1)
作者单位:(1)湖南省中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摘要:生产方式这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它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关于生产方式的提法,学术界更是意见纷呈。这里编发的三篇文章,也是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三篇文章认为,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马克思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应该根据它们使用的具体场合来理解。《资本论》研究对象表述中的生产方式,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
作者:张翔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肯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外资法体系,认为该体系由国内法和条约法两部分构成,并以宪法原则为最高指导。本文探讨了我国外资法体系的立法原则和目的,分析了它所体现的政策,并对我国外资法体系的结构层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杨仲伟(1);李波(2)
作者单位:(1)联邦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2)联邦德国基尔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价值作为理论抽象,无法用来实际衡量价格的合理性。根据成本加平均利润率来定价,在价格改革的实践中会导致"新瓶装旧酒"。由于价值规律的运动要借助于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因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应尽量少干预市场定价的客观过程。当前各项配套改革,应围绕如何为价格机制的运行逐步创造适宜环境这一中心来进行。
-
作者:刘重来
摘要:刘琳同志的《华阳国志校注》由巴蜀书社于1984年7月出版,这是《华阳国志》问世1600余年后的第一部校注本。它为整理古籍,昌明祖国文化遗产,填补了一项空白。东晋杰出史学家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华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史专著。它规模宏大,结构谨严,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成书以来,就受到了历代学者的推崇。由于此书在长期流传中,辗转传抄翻刻,以致讹、脱、衍、倒等现象十分严重。当南宋学者李(旡土)(著名史学家李焘的儿子)见到它时,已发展到"观者莫晓昕谓"(...
-
作者:柯芥平
摘要: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西闻见录》第21号发表映堂居士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元代西人入中国述》算起,我国研究马可·波罗学已有111年的历史,计有《游记》汉文译本6种、蒙文译本1种,发表的文章近百篇。编者从发表的文章中选了37篇,集成了我国第一本马可·波罗学文集——《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简称文集),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3年12月出版(书店见书是1984年10月)。这本书集我国研究马可·波罗成果之大成,其中有不少是我国著名的中西交通史,元史学者和马可·波罗专家,如向达、岑仲勉、邵循正、杨志玖教授等的研究成果。
-
作者:徐秀义;肖金泉
摘要:在我国1982年宪法公布前后的几年里,法学界发表了许多著述探讨宪法中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丰富我国的宪法理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宪政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将近年来法学界在这方面的讨论作一概述,希望对宪法学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
作者:刘运勇
摘要:该书为有关南宋末年四川地区宋蒙战争史的大型资料汇编。全书520,000字。内容涉及四川的绝大多数县份和与四川相邻的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等省,对研究宋元之际的历史,特别是四川等地的地方史及民族关系史、古代战争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唐时已有记载。公元十三世纪初,崛兴于我国北部境内的蒙古统治者,在确立军事封建政权后,即开始阳四邻进攻,平西辽、灭西夏,又攻破俄罗斯联军,威震域外;1234年约宋灭金后,旋即将兵锋直指南宋。1235年蒙古主窝阔台之子阔端率军由陕西攻入四川。次年秋,阔端在阳平关大败宋军,宋将...
-
作者:李炳炎
摘要:本书选辑了作者1961到1981年间写的三十篇论文。这些论文都是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问题的,各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谋篇布局,使全书形成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完整体系。 (一)作者在1961年就提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论述,不能照抄照搬,而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去检验。他尖锐地批评了一些人从本本出发,企图取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倾向,指出:"我们已经生活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中很多年,多的几十年,少的十多年,每日都要接触社会主义的商品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而我们竟对它不发生一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