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祚榕
摘要: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纪实。编者独具匠心,用意深长。从副标题看,它只是生物科学界一次学术会议的记录。并且,书的主体部分——从36页到320页,正是全文转载1957年4月科学出版社内部发行的《遗传学座谈会发言记录》。
-
作者:周舜武
摘要:《苏联农业地理》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苏联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地理专著。全书共分为十章,依次为概述(论述苏联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的部门结构和农业的基本特点)、自然条件的农业评价、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果树园艺业。
-
作者:胡昌暖(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这篇调查报告指出,为防止提价引起轮番涨价所采取的各种消化措施,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加工工业产品成本上升、盈利下降、轮番涨价的问题。作者认为,原材料、燃料提价的实质,是为了完善价格体系,使各类商品价格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重新分配各部门、各行业的盈利。因此,在提高原材料、燃料价格之后,应逐步缩减调节税,适当调整某些行业的企业留利水平,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企业职工的奖金、福利,这是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必须采取的步骤。
-
作者:刘兵(1);王作跃(1);熊伟(2);陈恒六(2);仲维光(2)
作者单位:(1)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摘要:首先谈谈查汝强同志的第一篇文章:《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在这篇文章中查汝强同志对许多科学概念的理解是混乱、甚至错误的。举例如下: 关于相对论,查文说:"物体进入高速领域后。
-
作者:叶澜(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要: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的探讨是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认为,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的"三因素论"忽视了发展主体的能动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有必要用辩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它作结构性的改造。为此,作者把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分为可能性因素与现实性因素。前者包括发展主体先天与后天的条件和环境条件,后者则指发展主体的活动。作者深入阐述了这些因素同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作者认为,可能性因素中的主体因素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内部结构随个体本身的发展而变化着,相互渗透和转移着。前一阶段的发展结果转...
-
作者:张广达(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唐代发生的中外文化汇聚,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起了补阙的作用。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是以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西方的武力入侵为背景的。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有鉴别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当然,这是一个机制相当复杂的过程。研究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外来文化中摄取营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作者:张伯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心和探讨。本文认为,为了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学体系,不仅要引进新方法,还应对传统的方法作一番认真的反思。由此,本文对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进行了考察,归结为"品第高下"、"推寻源流"、"较其异同"、"喻以形象"、"知人论世"、"寻章摘句"六种方法,从中国历史上追溯源流,又同国外某些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得到两点有益的启迪:一,每种方法都各有长短,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够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二,对各种方法不能照搬,应加以必要的改造,融铸中西,以现代新知去引发古典智慧,...
-
作者:温儒敏(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如何传入中国,为什么现实主义能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主潮进行了总体考察,并且通过与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比较,论述了我国"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特色与历史地位。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勾勒"五四"时期欧洲现实主义传入中国,以及我国现实主义思潮兴起发展的轮廓。第二部分从时代变迁、思想革命的推动、反对旧文学的"主战场"、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哲学思潮、民族审美习惯以及小说的长足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现实主义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主流地位的原因。第三部分将"五四"现实主义与欧洲十九世纪现实...
-
作者:张国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历史资料,从手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商品市场的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及货币资本的积累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外国资本的入侵怎样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产生准备了现实的条件。
-
作者:赵旭东(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民法教研室
摘要:如何确定公司法的调整对象是我国公司立法中必须首要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司"现状及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公司法调整的对象应该是企业联合公司与资金联合公司两类。作者通过对这两类公司的研究,提出公司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法律特征是:具有企业性;具有法人地位;必须是联合体。由此出发,作者对近年来经济学界、法学界一直在讨论的公司是不是经济实体,行政性公司的存在是否合理,企业联合公司中公司与企业谁是法人,是否可以存在二级法人,公司是否必须具有联合性,以"公司"命名的国营公司是否都归公司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