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凌毓侬(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
摘要:本文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联系中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步关系。作者首先考察了不同经济形态对国家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政治形态的发展如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恰恰缺少一个伴随着商品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术产阶级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逐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使...
-
作者:顾萱
摘要: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寑"和"庙"呢?原因除了他们十分迷信,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我国陵寝制度始于何时,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同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的变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都是杨宽教授在该书中所研究的。该书以皇陵为重点,纵观了中国坟丘墓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涉及的年代,上起春秋、战国,下至明、清,达二千几百年。它不仅叙述了中国皇陵的形态和规模,而且详尽地阐述了相关的祭祀制度及其相应的...
-
作者:殷南根
摘要:这本书由作者近年来所写数篇相对独立的论文组成。在通读全书后,读者就会发觉,从思想史角度探究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始终是该书各篇的核心课题。围绕这个核心课题,作者分别论述了"在构成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起了最为主要作用的那些思想传统"(第298页)。作者于此提出并强调的研究课题显然是前人忽视了的。前人研究思想史,往往把思想史说成哲学史或者各种思想史的凑合体。而该书作者则不然,他试图揭示出我国古代各种思想传统中的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
作者:江巨荣
摘要:近年来,我国戏剧美学研究有了广泛、深入的发展,论著之多样,议论文之新颖,已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是,我国与世界性戏剧美学研究情况相仿:戏剧本质论、创作论、舞台表演论有了长足的进展,却忽视了作为戏剧审美主体——观众的研究。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同志潜心研究以观众为对象的戏剧审美心理学,写出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专著,于去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打破了这种局面。这无疑是戏剧美学理论上引人注目的突破。
-
作者:梁治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举出,拉丁语中与"法"的概念有关的二词Jus和Lex,指出,前者兼指法、权利,同时有正义、衡平、道德的含义;后者通常指具体规则。而中国的古代法,不论是夏、商、周三代的"刑"、春秋战国的"法",还是秦汉以后的"律",其核心都是刑,既无Jus和Lex的分层,更无权利、正义的意蕴。作者通过对中国及古希腊、罗马国家产生的描述分析了中西方法的观念及法的功能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论述了不同民族历史进程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
-
作者:顾诚(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明朝前期全国的耕地数,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洪武年间留下的两种相距甚远的田土总数,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作者依据对明代官修典籍和地方志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看法;明初,全国土地是由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分别管辖的。行政系统管辖的土地数汇总于户部.就是记载在明前期实录中四百万顷左右的数字;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所载近八百五十万顷耕地数则是包括了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在内的综合数字。本文探讨的内容直接涉及对明代卫所制度的重新认识以及明代官、民田所占比例的估计,读者不难从...
-
作者:李醒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学哲学研究室
摘要:"张力"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库恩首先把它引入科学哲学之中,即提出"必要的张力"这一概念。本文作者认为,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乃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并分别以爱因斯坦这一典型例证和物理学史的史实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论述了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的丰富内涵和主要依据。
-
作者:潘啸龙(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关于屈原《九歌》的来源、性质、写作背景、篇目结构、内容主旨等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针对《九歌》研究的现状,从分歧较大的一些问题入手,作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历来的《九歌》研究作了认真的回顾,根据个人研究所得,对旧说作了评述、阐发和修正,对近些年来的某些新说,也作了一番考察和评判。文章并对《九歌》的源始、流传中演进、变化的情况、《九歌》篇目结构之"谜"、祭神形式,以及它的主旨和它表现人神关系的特点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
作者:张雨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和基本国情出发,论证了我国城市化道路和小城镇的建设问题。文章认为,城市化并不是一个独立起作用的规律,而是城乡相互作用下的社会历史进程。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只能是城乡协调发展下的城市化,即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小城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面广量大的层次。它既是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集中点,又是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协调点。文章认为,现阶段我国城乡和工农业发展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通过小城镇这一社区有机体,可以协调城乡和工农业之间的矛盾。文章最后部分...
-
作者:田居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
摘要:本文认为,该书所评的史家,基本上荟萃了以往史坛的精英;撰文者多是当今史坛的名家与新秀: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品题精当,富有学术性与权威性,是我国史坛后来人对先行者治史得失的研究、探讨与悟思的结晶。这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创新与开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列举事实,说明以往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暴露出某些弱点,其中最突出的是见书不见人(或存在见书不见人的浓重痕迹)。这部书最使人感到新颖的是:选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写法,把各领风骚的史家分别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我国史学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