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智彪
摘要:陆一帆先生潜心文艺学、美学研究,已有多年,继《新美学原理》出版之后,他又在另一新的领域作了辛勤的耕耘,一部《文艺心理学》就是他在文艺学研究新领域努力开拓的丰硕成果。我国的文艺学研究,长期以来囿限在社会学的范围内,侧重于阐释文艺的外部规律,只注重审美客体的研究。但是,既然文学是人学,就不能离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不能离开人的具体心理活动来研究文艺现象。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才有可能更深一层地揭示艺术的规律。近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解放,文艺界、美学界越来越注重对审美主体的研究,有关文艺心理学的研究...
-
作者:庞耀辉
摘要:叶朗同志是我国美学界知名的专家,继1982年《中国小说美学》问世后,最近又奉献出《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是国内第一部通史性质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填补了文学和美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该书力辟误说,释义准确,体例灵活,语言优美,不愧为中国美学通史方面的奠基之作。首先,该书在确立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就表现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力和独特见解。我们知道,美学界对这个问题流行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即孔子、孟子、墨子、王充等历代哲学家和文学家怎么论美;二是认为中国...
-
作者:聂世美
摘要: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是当代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著述宏富,不仅在诗歌、戏剧、考古、历史、古文字学领域成果辉煌,卓荦为杰,而且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贡献突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塑料封面精装,分上下两编,以著作时间为经,以作品内容为纬分类编排,共收入郭氏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论文78篇,凡66万余字。这些论文大都辑自17卷本《沫若文集》及国内各报刊杂志,举凡作者论及古典文学的长...
-
作者:黄治正
摘要:科学学是把门类繁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组成这个结构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个结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它是研究科学自身发展的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从1925年波兰社会学家兹纳涅茨基在《知识科学的对象与任务》一文中提出科学学的名称以后,波、苏、美、英、日一些学者在多种学科的研究中涉及了科学学的研究.苏联哲学家格森于1931年开创了从社会方面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先例,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则于1935年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库恩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科学发展的结构...
-
作者:陈谷嘉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最丰富多彩的道德和伦理学的历史遗产,然而中国伦理学史却是好几十年来较少有人问津的领域。人们记得,解放以前唯一的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伦理学史》,还是蔡元培先生在辛亥革命前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的,此后即音尘绝响。近年来.大陆和海外学者陆续撰写出一批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著作,有些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然而这些著作,或者只是撷取伦理学史的某一个片断,或者语焉末详,指导思想上更是大有差异。去年四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瑛、温克勤、唐凯麟、徐少锦和刘启林等五位同志撰写的《中国...
-
作者:庞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认为文化结构包含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核心层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近代所发生的中西文化冲突,无异于文化结构的逻辑展开: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是在器物上"师夷之长技"的时期;从甲午战争,经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是在制度上进行变法的时期;从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化深...
-
作者:王瑶(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文章认为,文学史的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本身的历史特点与实际,而不应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应当从中国近代历史的特点与实际山发,而不应简单地套用外国的某些近代史观念。文章考察了"五四"新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思想、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剖析了它和在此之前的文学的根本性区别,从而认为,"五四"仍应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点,作者认为应到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时为止,因为建国以来的文学和从"五四"开始...
-
作者:马敏(1)
作者单位:(1)华中师大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具体考察了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变化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在外层动态情绪方面,中国近代商人具有四个特点,即危机感、自重感、落伍感、归属感,其中,危机感起着支配作用,自重感是在危机和变局中产生的自我评价,落伍感是在危机重压下产生的一种真正清醒的意识,归属感则是在危机和恐惧心理驱使下所作出的向心聚缩和自我塑制。而普遍缺乏安全感,重新寻求稳定中心,则构成其最本质的共同情绪特征。在内层心理特质方面,中国近代商人的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新旧交叉融洽但又由旧趋新的特征,其中虽有民族文化的沉淀,但更有延续...
-
作者:朱延福(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复杂劳动的性质,复杂劳动的程度,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方法和换算系数。作者认为,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培育费用决定劳动力的复杂度,劳动力的复杂度决定劳动的复杂度,劳动的复杂度决定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大小。在劳动成果分配问题上,作者主张谁对培育劳动力投资谁受益,他赞同这样的观点:"只有花费劳动者个人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的劳动能力,才是劳动者个人的‘特权"’。结论是:各级劳动力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按几何数列递增,劳动报酬应该按算术数列递增。作者认为,这可以作为工资制度改革的一种依据。
-
作者:晓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认为,经营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以经营为尺度的分配必然是按经营成果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独立和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必然要把经营的因素引进来,从而使按劳分配不那么纯而又纯。但影响经营成果(收入)的因素很复杂,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一方面要把那些不是由于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得到的收入排除出去,另一方面要使企业和劳动者只能依靠改善经营管理和提供有效劳动来扩大自己的收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