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福贵(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长春130012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之间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内在关系,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内容构成与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往在对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理解中,多强调古典文学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所彰显的现代文化自信。文化发展要做继承传统的考量,更要做发展传统的考量,已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中的现代文化是中国文学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理解自信的文化构成,然后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其他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文化共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
-
作者:郗戈(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内在推动力,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得马克思能够在特定社会科学形式中构建一种切中“现代的特定现实”的哲学新形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到《资本论》及其手稿在特定社会形态中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理解为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推广”和“应用”式的演绎推理,而应理解为从一般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上升到更为具体深刻的特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综合过程。《资本论》的思想逻辑揭示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内核展开为浅层表现的生成过程,能够总体再现本质与现象的共时性结构与历时...
-
作者:蒋建国(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西学”如何“东渐”,不仅要研究西学著作的出版和传播问题,更要从“主体”的角度研究读者如何阅读并产生影响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士人日记中有不少购阅西学书籍的记录,他们展开西学文本的阐释、品味与想象,呈现出新奇、疑虑和矛盾的复合性思维。士人通过阅读西书更新“知识仓库”,审视自我,反思社会,在“中学”之外形成了另类的西学文化景观和意义之网。西学阅读网络从上海向江浙、两湖、京津等地不断延展,由都市社会逐步进入到城乡社会,产生了明显的“涟漪效应”,体现了西学传播与士人阅读之间的互动互进关系,以及中西古今之间的纠缠...
-
作者:单继刚(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汉语世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转化与发展的具体机制包括文本翻译与解释、“两个结合”以及哲学大众化。经过转化与发展而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之内,是因为它坚持了人民立场、“两个决定”观点、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余年间,次第出现了社会进化论、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道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等整全性知识体系,以及若干分支性或部门性知识体...
-
作者:李新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非洲研究院,北京100101
摘要:郑和七下西洋四赴非洲,是古代中非交流史的巅峰。郑和下西洋到访非洲史实确凿无疑。非洲学界和政界普遍肯定郑和下西洋之史实,称赞其是中非友好交流的象征和文明互鉴的楷模。非洲之外的一些人质疑郑和下西洋,并无史实支撑。新形势下,中非学界携手破除“西方中心论”,弘扬“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郑和精神,不但可为当代非洲“向东看”和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历史根基,而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典范。
-
作者:陈柏峰(1,2)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面对社会公德违反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基层治理缺乏合法有效的制约方法,治理能力面临挑战。以家庭诚信档案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建设,将基层群众在治理事务中的行为纳入诚信评价,在不同的治理事务、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责任连带性,化解了基层治理难题,再造了基层治理能力。将基层治理与其可以调动的资源及背后的话语结合起来,可以从治权和话语权两个方面进行理论解释。因财政能力限制而缺乏配置性资源,因社会转型和治理变迁而缺乏权威性资源,导致基层治权相对不足,而社会诚信机制通过建立责任连带性,为基层治理创设新的权威性资源,弥补了基...
-
作者:杜卫(1)
作者单位:(1)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杭州311121
摘要:新时代有必要深入探讨经典艺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的人文价值。艺术不同于科学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创造性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凭借想象创造超越现实的虚拟时空,建立主体与对象间的体验性关系,给人带来内心的自由与和谐。艺术主要涉及人的感性能力和精神素养,旨在提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智慧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经典艺术中蕴含的艺术范型,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作用于人的知觉样式,潜移默化地将优秀人文基因植入心底。好的艺术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超越性态度,它可以让...
-
作者:方毅(1);孟佶贤(2);张屹山(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012;(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视角刻画宏观经济增长过程,有利于从增长路径、增长阶段等方面,拨开短期扰动,更客观地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从复杂系统视角,将总体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敛散性相结合,提出一种检验经济增长状态变化的新方法,采用1979—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的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数据,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共出现了两次状态跃迁;2003年中国经济开始第二次跃迁,在2006年之后中国经济一直在新增长路径上发展,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正趋向于新增长路径上的均衡。
-
作者:邢会强(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随着我国股票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引入了美国学者提出的看门人理论,并以此作为不断加重中介机构责任的理论依据,试图通过严厉的法律责任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看门”职能的实现。但责任轻重亦有限度,如果责任过重,有违“过责相当”原则,将不利于资本市场生态平衡。中介机构法律责任的配置,应考虑分配正义、激励相容、商业逻辑和国家竞争等诸多因素,以实现各方利益均衡。看门人理论与制度存在根本缺陷,应以“追首恶”理论与制度取代之,以合理分配风险,科学配置法律责任,强化“追首恶”与精准打击;在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基础上,限缩连带责...
-
作者:王秀臣(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六艺的概念、文本及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从西周宫廷“六科”知识结构脱胎而来,逐渐演变成春秋贵族的礼乐教育,上升为诸子时代“道”的哲学表达,再成为儒家学派的精神元典,不断泛化、不断升华为成熟的中国古典学术体系。“六艺之教”“六艺之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勾勒出“六艺之变”的精神轨迹,分别从学科进化、生成机制、语文特征、价值内涵等各个层面构建起中国古典学术的体系框架,彰显出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本质。流动中生成的六艺,是中国古典学术的元典,也是中国古典学术的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