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湘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现代化与传统并非简单二元对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其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总问题也是人类总体性危机的基本提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逻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与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底蕴和传统文化基因,其核心要义在于:天地乃生命之本体,人与万物共生、并育,安所、守位方能并育、遂生,致中和而参赞化育是人的最佳选择,生而有道则存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发展可以从“生”“位”“所”“育”四个角...
-
作者:吴文锋(1);胡悦(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现有基于财政担保的理论,无法解释地方财力不断下降并没有显著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的现象,也难以应对中央政府严监管下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问题。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掌握的金融资源为其债务提供了隐性担保;这种金融担保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会导致地方金融风险传导到财政部门。因此,仅仅从财政或金融单一角度,都不足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财政和金融的双边风险问题。中央政府需要在财政金融联合治理框架下进行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合理分散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单部门承担过高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地方...
-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在我国,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合宪性审查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但这并不妨碍人民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作出必要的宪法判断。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涉及枪支、非法放贷、野生动物刑事保护的多个司法解释中,还进行了合宪性调适,使刑事司法活动更加符合具有宪法位阶的罪刑法定原则、责任主义的要求,也与宪法上的比例原则、平等原则相契合,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推动宪法实施的担当。合宪性调适作为合宪性解释的特殊情形,是刑事领域宪法判断的新动向,属于中国式制度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宪法实践,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指引了在刑法...
-
作者:臧峰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肯定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指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同时,马克思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激活了支撑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历史的伟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选择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具有...
-
作者:万俊人(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现代性的多元镜鉴是在确认西方现代文明之在先性的同时,提出并论证现代文明及其“现代性”本身的多元生成之可能。通过审察在先的西方现代性生成和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内在张力和当代困境,揭示现代性的基本机理和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进路,亦即“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另外一种或多种现代性的可能路径,比如中国现代性及其现实可能。经济全球化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其必由之路,任何“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张和行为,都会妨碍甚至中断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性”理想目标的进程。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作者:吴忠民(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北京100089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基本价值取向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从物质基础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强调现代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从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极为重视对外开放;从现代化各方面内容推进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十分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建设;从底线思维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十分重视系统性社会风险的防范。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具有如是鲜明特征:强烈的实践性品格;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有效的“中...
-
作者:姜锡东(1)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保定071002
摘要:探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革,应该首先研究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根基性问题。宋代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对象、生产工具至少有45项发展,其中农业至少有15项,手工业至少有30项。宋代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超过前代,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制约宋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7项,明清时期只有农业技术和热兵器2项超过宋代,其余5项没有重大突破。明清虽然在生产力总量、在技术上,特别是在种植作物引进上超过宋代,但因生产工具没有重大突破、甚至在重要工具上倒退,人口剧增,导致人均生产率和发展质量低于宋代,整个社会陷入停滞和保守状态。无论与以前各朝代还是...
-
作者:赵学勇(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不仅为中国文艺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在文化创造方面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体现在“人”的概念演进及其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讲话》把“人”的内涵,由新文学初创期的个体化的“人”阐发为“人民大众”,确立了“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人民大众文化创造主体地位,以及人的解放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赋予革命文艺鲜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使中国文艺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文化创造力。《讲话》提出正确处理普及和提...
-
作者:陈峰(1)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暨历史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宋代首创的文官掌军制度,是在宋初汲取历史教训并强化管控将帅规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也是宋真宗朝以来士大夫主政的产物。其立意在于求稳,其特点是以文驭武,其宗旨则是防范军事将领危害国家乃至反噬政权。这项制度存在着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降低了军事效能,致使边防陷于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与文治路线的稳定,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文教的持续发展。从世界文明进程的视野考察,这项早熟的制度与西方近现代国家有类似之处,具有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
-
作者:曹家齐(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州510275
摘要:从整体上看,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为控制庞大的信息流通,宋代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种信息渠道和新的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