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小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体系之形成,正是源自对日本经济的两次起飞现象的历史解析。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研究方法几经深化已衍出了众多理论模式,对重新解释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开始咀嚼"现代化"这个概念,借用其理论框架一些思路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进行再认识,目前尚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这本书的问世,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所作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按照"现代化理论"的线索,日本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和"外发"类型,比之第二批实现现代化的法、德、俄、美等国,是"赶超型现代...
-
作者:顾培东(1)
作者单位:(1)四川省体改委体改所
摘要:《中国市场概论》一书所着意强调的主题思想是,"市场是一个体系"。围绕这一主题,该书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内容极为丰富的、开放性和运动着的庞大市场体系。它由5个基本系统构成:(1)市场结构系统,包括所有权市场、占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以及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2)市场的机制系统,包括决定和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活动的诸种内在因素,主要有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包括利息、股息和工资等...
-
作者:李银河(1);冯小双(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依据一项调查所得的材料,对我国社会存在的独身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这一现象的文化含义作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作者划分了我国独身现象的不同类型,描述了不同类型独身者作出独身选择的动因、心态与际遇,指出独身者由于偏离了婚姻家庭问题"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模式,住往被目为异常并受到不公正对待。作者认为,独身者作出的选择对他人、社会均无损害。在我国存在严重人口压力的情况下,社会应承认并肯定独身生活方式的正面价值,尊重独身者的自主选择。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学院语文系
摘要:本文对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和剖析。作者认为:平淡美作为诗学理想的自觉过程,经历了南朝诗学、皎然诗论以及宋初诗文革新理论三个阶段;平淡诗美主要有源自儒家"平和"思想的骚雅式平淡、源自道家"冲和"思想的清虚式平淡以及二者参融而成的悲壮寓于平淡之中这三种形态;平淡诗美的价值范畴,主要有清美、生涩、韵味三个方面。文章指出,中国诗学对平淡美理想的执著表明了其自身的丰厚而深长,而东方诗国的心灵,亦因此而更显得高深而明净。
-
作者:杨世文(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考察了汉代灾异学说的历史渊源,认为殷商时期还没有形成'谴告'意识和'君道'观念,至周人开始把对天人交感的认识建立在'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基础上。春秋以降,一些思想家更加强调君主的行为选择必须对自然界的灾变承担责任,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为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学说建构了严整的框架。作者进而指出,汉代儒学在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以后,一方面强化尊君的思想,另一方面把阴阳家学说融入儒家经典,用天人感应、灾异谴告来警戒、限制君主的失德行为,使'天'成为儒家的道德政治符号,灾异说成为汉儒的政治语言。作者认为...
-
作者:李学勤(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古韵通晓》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学的虽是古文字学而不是古韵,但读后仍有不得已于言之感,所以想写几句评介的话。这些年我在讲授古文字学时,发现学生不掌握古韵知识,在研究古文字时,经常发生困难,而又苦于无适用的书籍。其实,很多与古文字接触的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这种情况。有一些讲古文字的作品,已反映出古韵知识的缺乏。
-
作者:曾毅(1);金沃泊(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2)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摘要:本文应用作者建立的我国城—乡人口动态预测模型,根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各种人口参数不同组合条件下的模拟计算,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人口总数与老年人口的比例,退休年龄与退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给定人口总目标下的平均生育年龄与平均每对夫妇终生生育子女数、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数与我国未来总人口数以及人口的总体素质等四对矛盾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揭示了矛盾相关方面彼此消长的各种可能性。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
作者:叶自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摘要:本文认为,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首先是由俄国民粹派提出来的,他们主张在俄国现存的农村公社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875—1883年间,着重批判地吸取民粹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从而把这一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粹派的变化,恩格斯在1890—1895年间,着重批判民粹派理论的错误,因为它正在使社会思想发生混乱。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与马克思、思格斯的论述有某些矛盾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从彻底批判民粹派到与民粹派理论中的...
-
作者:郑又贤(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马列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论述作了考察和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直接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但这不意味着后人就不能做这样的概括。'实践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角度的概括,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应把它们对立起来。相比较而言,前一种概括更能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会也不应导致'实践本体论'。作者考察了西方哲学史上'本体'概念的几种涵义,对'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
作者:张志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代西方人文研究领域六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说明在宗教—文化研究这个学术交汇点上,一种现代形态的"宗教—文化观念"已经初步形成。这一观念的形成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危机和文化多元论、非理性主义的学术倾向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种"宗教—文化观念"有两个总体性特征:1.视角的多样性与观念的统一性;2."宗教的俗化"与"文化的神化"。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以上特征特别是"文化的神化"作出了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