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亦毫(1)
作者单位:(1)天津外贸学院
摘要:邱文治先生最近有两部茅盾研究专著问世:《茅盾研究六十年》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这两部专著凝结邱先生多年的研究心血,是茅盾研究中的新成果。本文打算只对后一部发表一点评论。《茅盾小说艺术世界》结构经纬交织。前8章是小说的单体纵向研究。
-
作者:赵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摘要:继汤一介、孔繁、许抗生、王葆玹等学者研究魏晋玄学的专著之后,王晓毅又推出了《中国文化的清流》(以下简称《清流》)。评论《清流》如能将其与上述诸家著述作些比较该是情理中事。但粗略流览一下,上述各书或侧重郭象(汤),或联系文学(孔),或主要是史的叙述(许),不好比较。
-
作者:李春然(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础理论》(以下简称《基础理论》)一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主编,由首都四十多位理论工作者集体编写的经济学著作。编写这部书的初衷是想为新时期经济工作和党政工作部门的干部提供一部能够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的读本。这是一部通俗的经济学读物,
-
作者:曲翰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外社会科学快报》
摘要:本文就汉字文化圈具有代表性的中、日两国汉字的微观和宏观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中、日汉字的微观发展趋势看,由于两国语言的本质不同,汉字的使用习惯差异很大,两国汉字同源而不同流,总的发展趋势是趋异。从宏观上看,由于近年中、日学者对汉字研究的更加深入、全面,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汉字优点的显露,两国汉字虽然各自走着自己的路,然而却是一条具有许多共同特点的平行的路,总的趋势同微观方面相反,却在趋同。汉字要在克服消极面、发挥积极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这就是汉字的命运。
-
作者:裴大洋
摘要: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哲学学会,宝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哲学学会,眉县县委等单位发起的第一次"全国张载哲学及关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1日至24日在张载故里陕西省眉县召开。全国各地60多名学者云集太白之阴,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论文60余篇。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达上将为大会题词:"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凭借古人。"著名专家、学者张岱年、陈俊民分别向大会发来贺函及专题论文。与会学者参观了张载生前从事教学、著述活动的故地横渠书院(张子祠)、张载生平事迹遗著展览,拜谒了张子墓地。
-
作者:胡昌暖(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这篇调查报告指出,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反映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国家统配煤炭价格必须改变双轨制,实行由国家统一定价,但这种改革宜采取小步多次提价的方针。国家规定统配煤炭的价格,应以社会平均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再加矿山地租,作为价格水平的标准。作者还指出,地方国营矿山的煤炭和乡镇矿山的煤炭价格应继续放开,实行相对自由的价格。调查报告着重分析了煤炭价格偏低的结构性原因:生产资料费用增长、工资增长、营业外开支增长;煤炭企业非经营性亏损增加;煤炭价格未包括矿山地租。
-
作者:刘景华(1)
作者单位:(1)长沙水电师范学院
摘要:大凡了解世界史的人都知道,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经济领先发展的典范。它以商业贸易的特别发达和商品经济的普遍繁荣而著称于世。"人们似乎只要闭目一想,荷兰那千帆竞发、通行全球的海上马车夫形象便会跃然映入脑海"。可正是这个海上马车夫,却在18世纪后迅速地走下坡路。
-
作者:江伟(1);王强义(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别就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基本原则的体系、合同诉讼管辖、群体代表诉讼、检察机关参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法院调解、特别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等方面经过修改后的发展、变化和充实的内容作了阐述。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在立法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作者一一提出了如何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在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体系中应排除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制度原则,并在概括规定诉讼法部门群的原则的基础上,突出规定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协议管辖制度应改变对国内民事诉讼限制过严的状况,使之与涉外民事诉讼的规定统一起来;应进一步明确群...
-
作者:戴园晨(1);黎汉明(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美国迈阿密大学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也正是双轨运行不断冲突和不断发生矛盾的阶段。劳动力的流动和工资分配也是如此,劳动力流动度高的一块正冲击着流动度低的一块,工资性收入分配灵活的一块正冲击着还不那么灵活的一块。面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人们正在为劳动力流不动而感到苦恼,却又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而与此同时,又在为已经流动起来的那一部分中与"活"一起出现的"乱"所形成的冲击而顾虑重重。作者对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对解决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出路进行了研究。作者...
-
作者:朱勇(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法律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法律的制定方面,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根据;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实行"刑狱时令"、"灾异赦宥"及"以命抵命"制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传统的天人合一论及天道自然观中阴阳五行、自然和谐理论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古代统治者重视"德刑二柄"的南面之术相关。古代法律的这一特征使自身披上了一件先天合理的外衣,也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使其具有较强的灵活随意性和自然神秘色彩。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较为发达,司法与行政合一及民众耻法鄙讼等现象,均在一定程度...